中共临沧市委关于制定临沧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临沧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次跨越”的基础上,向“第二次跨越”进军,全面步入高质量跨越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临沧市第四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分析我市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就制定临沧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以下建议。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临沧新征程
1、众志成城攻坚克难,如期实现“第一次跨越”。“十三五”时期,是临沧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至关重要的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委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读临沧、谋划临沧、发展临沧,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在临沧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群众,开拓创新、砥砺前行,攻坚克难、化危为机,推进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抓住了许多看似不可能抓住的机遇,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取得了“两大历史性跨越、八个重大进展和一个显著转变”的辉煌成就。
实现两大历史性跨越:城乡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800亿元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超过24%,成为临沧发展史上投资强度最大、增速最稳、效益最好的五年;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突破3万元和1万元大关;决战决胜脱贫攻坚,9.4万户36.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6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8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消除了千百年来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省级脱贫攻坚成效考核连续4年居全省前列,临翔区、沧源自治县、双江自治县荣获全省旅游扶贫示范县称号;在全省率先完成农村危房改造任务,51万农户全部住上安居房,以水为龙头的城镇规划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全面小康社会即将如期建成。综合交通实现历史性跨越。大临铁路提前建成通车,实现了全市人民百年铁路梦想;机场高速、临清高速勐简至国门段、云凤高速相继建成通车,墨临高速即将建成,实现了高速公路从零到建设667公里、建成通车200公里的重大跨越,道路运输总周转量增速居全省前列;沧源佤山机场建成通航,完成临沧机场改扩建,凤庆通用机场全面开工,开通省外航线3条,旅客吞吐量从32.4万人次增长到76.5万人次,“飞燕型”综合交通网的“四梁八柱”基本搭建成型,长期制约临沧经济社会发展的交通“瓶颈”得到根本突破。
取得八个重大进展:创新发展取得重大进展。临沧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开放优势逐步得到国家和省级层面认可,成功获批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立各类科技创新平台145个,取得各类科技成果163项,获省级科学技术奖励13项,县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建设实现全覆盖,临翔、耿马、凤庆列为省级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县,临沧工业园区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优化提升取得重大进展。重点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三张牌”打造成效显著,累计建成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基地2200万亩,凤庆、双江列为“一县一业”全省示范县,永德、耿马列为全省特色县;以“一园一主导”模式,全面推进蔗糖、核桃、临沧坚果全产业链发展,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凤庆滇红生态产业园区列为全省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临沧工业园区连续4年考核居全省前五名。城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市县乡村四级城镇和村庄发展详规全面完成,“海绵化建设、标准化治理、人性化服务”城镇发展理念得到深入贯彻,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城镇建成区面积从103.95平方公里拓展到127.3平方公里,城镇化率从36.86%提高到44.1%.最美丽的地方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凤庆、沧源两县成为全省首批“美丽县城”,建成美丽乡村2000个、美丽公路4200公里,凤习公路被评为“2019全国美丽乡村路”,荣获“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中国十佳绿色城市”等荣誉称号,凤庆、双江成功创建全国卫生县城。乡村振兴取得重大进展。以“四张清单”破局开篇,深入开展“万名干部规划家乡行动”,全面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率先开启乡村振兴“临沧实践”,边疆大地展现出一幅“大美临沧,美在乡间;花开四季,香飘八方”的动人画卷。对外开放合作取得重大进展。与缅甸腊戍市、柬埔寨白马省建立意向友城关系,成功举办第八届国际澳洲坚果大会和“一带一路”减贫与发展联盟成立大会,国际澳洲坚果研究与发展促进会和“一带一路”减贫与发展联盟秘书处成功落地临沧,临沧的国际“朋友圈”不断扩展。以“四个先行”推进对缅开放“五通”成效显著,成功举办首届缅甸(腊戍)中国(临沧)边交会,与缅甸达成共建中缅(清水河)边境经济合作区共识,口岸持护照通行积极推进,援缅甸滚弄大桥项目开工建设,与缅方在教育体育、文化卫生、科技旅游等方面交流更加深入。社会民生改善取得重大进展。高考成绩连续5年位居全省前列,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了1.5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3.5万人,基本医保突破230万人,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社会兜底保障网进一步筑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8县(区)列为国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启动实施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全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坚决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总体战,无本土病例发生,输入病例有效控制,重大传染病救治能力和疾控机构核心能力实现双提升。边疆治理取得重大进展。民族团结进步持续巩固提升,双江、沧源、耿马创建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妥善应对边境维稳处突事件,沿边小康村建设成为全省全国典范,探索出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合力强边固防机制,创新建立县乡国门联合党组织,“大边防”格局不断深化。
发生一个显著转变:经历了脱贫攻坚的洗礼,广大干部和群众紧紧拥抱在一起;经历了“第一次跨越”,干部作风得到大转变、能力得到大提升,群众热爱临沧、奉献临沧、维护临沧的氛围更加浓厚,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临沧作风”昂扬向上,“临沧精彩”不断呈现,干部和群众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发生显著转变。
以上成绩的取得,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和省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各族干部群众,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读临沧、谋划临沧、发展临沧的结果;是科学判断“形”与“势”、辩证把握“危”与“机”,在危机中抓住先机,于变局中开创新局的结果;是大力弘扬“临沧作风”,创新干、团结干、拼命干的结果;是坚持以“四个先行”推进对缅开放“五通”,持续深化对缅交流合作的结果;是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开拓创新的结果。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奋进新时代,担当新使命,全市各族人民要再接再厉、一鼓作气,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临沧新征程。
2、深刻认识科学谋划,坚决抓住历史性重大发展机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深入分析了“十四五”时期全国全省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及到二○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作出了加快构建和深度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
进入新发展阶段,临沧处于重大战略机遇期,但形势和机遇均有新的发展变化。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严丝合缝符合临沧实际,特别是对云南的“三个定位”,是临沧发展一以贯之的根本遵循。在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中,临沧位于全国全省推进“一带一路”和辐射中心建设、贯通新的国内国际循环的关键节点,区位优势更加凸显,由封闭变开放、从末梢到前沿的转变将不断加快,从投资冷地向投资热土的转变将不断升温,临沧迎来了发展史上最大的机遇。同时临沧“欠发达”的基本市情没有完全改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方面短板依然明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较重,对外开放优势仍未充分发挥,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缺乏,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基础还较为薄弱,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体系尚未健全、治理能力亟待提升。全市各级各部门必须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要求,立足“三个阶段性特征”,找准临沧在新发展格局中的位置、机遇、优势及挑战、短板、弱项,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问题,科学应变、主动作为,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发展,为实现“第二次跨越”奠定坚实基础。
3、到二○三五年远景目标。展望二○三五年,我市与全省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市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总量达到全省中等以上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基本建成文化强市、教育强市、人才强市、质量强市、健康临沧。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成为国际样板,世界一流“三张牌”打造取得重大成果,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建成。群众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发展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显著缩小,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建设成果持续巩固提升。生态保护、环境质量、资源利用效率走在全省前列,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示范区和最美丽的地方建设成果持续巩固提升。现代化的综合交通体系和国际物流体系基本形成,参与国内外经济合作和竞争优势明显增强,成为贯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发展高地,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全面形成。基本实现边疆民族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建成法治临沧,平安临沧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各族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4、“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遵循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原则,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解读临沧、谋划临沧、发展临沧。深度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跨越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为统筹,深刻把握临沧经济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性特征”,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提高教育体育事业质量和医疗卫生水平,进一步巩固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努力在建成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先行示范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上实现更大突破、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建成中国西部贯通环印度洋经济圈双循环的枢纽和平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临沧开好局、起好步。
5、“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锚定二○三五年基本建成现代化临沧的战略目标,综合考虑发展趋势和发展条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速度走在全省前列。按照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走在全省前列的总体目标,经济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铸牢,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教育事业整体质量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走到全省前列,应急保障能力明显提高,就业更加充分,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保持基本同步,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居民住房条件持续改善。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双江自治县、临翔区、凤庆县、耿马自治县、沧源自治县建设成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民族地区发展与全市发展保持同步。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得到更好满足。
——建成最美丽的地方。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不断优化,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不断完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绿色经济占比明显提高,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深入人心,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环境保卫战成效显著,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水环境质量、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保持优良。澜沧江流域(临沧段)保护与开发、边疆生态长廊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滇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持续筑牢。系列美丽创建工程取得重大成果,8县(区)县城全部创建成“美丽县城”,全市“生态美、发展美、风气美”进一步彰显,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先行示范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初步建成贯通双循环的枢纽和平台。昆明—临沧—缅甸国际大通道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印度洋出海口—缅甸—临沧—成渝海公铁联运顺畅运行。对缅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化,“四个先行”取得显著成效,“五通”取得重大突破,对外开放合作机制不断完善,共建中缅(清水河)边境经济合作区取得实质进展,外向型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临沧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战略连接点和重要枢纽、平台地位基本确立,对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云南建设辐射中心的贡献度和价值链地位全面提升,初步建成中国与缅甸、环印度洋经济圈的交通、商贸、物流枢纽和政策、资金、信息、技术、教育、文化、卫生交流合作平台。
——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取得新成效。世界一流“三张牌”和数字经济引领带动全市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显著增强,引入院士团队到临沧实施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工程,科技进步和体制机制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明显提升,可持续发展水平显著提高,5个千亿级、4个五百亿级、5个百亿级产业培育取得重大进展,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地位全面形成。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升,消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显著提高,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城镇建成区持续拓展,城镇化率持续提高。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形成。营商环境更加优化,初步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加工基地、东部产业转移承接基地、乡村旅游和康养度假目的地。
——“两新一重”建设取得新突破。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实现4G网络深度覆盖和扩容提速,所有县(区)实现5G网络全覆盖,“数字临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进展。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孟定区域性国际新兴口岸城市、沧耿镇永沿边城镇带、凤云临双一体化城镇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700公里以上,铁路营运里程达300公里以上,建成全省首个航空运输“一市三场”州市,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便捷高效的物流网体系初步形成。现代水网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水利建设短板得到全面补齐。能源供应格局、能源基础设施布局进一步优化,跨区域、强保障、绿色安全的能源保障体系初步形成。生态环保、市政工程、教育卫生、民生保障等方面的基础设施短板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建设对推进现代化进程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发挥。
——边疆治理能力实现新提升。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行政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进一步提升。社会治理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城乡社区更加和谐。民族、宗教事务治理能力显著增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明显提升,边境安全防线更加牢固,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显著增强。
三、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全力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
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聚焦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的问题,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强民族地区跨越发展动力,推动共同富裕,促进民族团结,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
6、高质量推进民族团结示范创建工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全面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十进”活动和“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推动市县乡村四级民族团结进步阵地建设,打造一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乡、村、社区、单位和基地。巩固提升沧源、双江、耿马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成果,将临翔、云县、凤庆、镇康、永德等县(区)建成国家、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健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机制,坚持不懈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增进“三个离不开”和“五个认同”。继续实施好“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创建工程,确保创建工作项目化。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发展以佤医佤药为重点的民族医药产业,推动民族民俗文化旅游、民族文化创意设计、民族民间工艺产业向纵深发展。
7、推进文化事业加快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深入挖掘整理优秀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建立保护传承和弘扬体系,丰富和发展临沧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促进各民族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挖掘民族民俗资源,打造市场化、特色化、国际化民族文化节庆展会,做强做大亚洲微电影艺术节,继续办好国际澳洲坚果节。开展民族文艺精品创作“五大行动”,加快推进国门文化建设,不断推出彰显临沧特色的民族文艺精品。实施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工程,推进市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推进中国(云南)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重要节点建设,传播“临沧声音”,讲好“临沧故事”,展示“临沧风采”。
8、提高教育体育事业发展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能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继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建立更加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完善控辍保学长效工作机制,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加快“一村一幼”和普惠性幼儿园建设,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进一步加大力度实施聘请普通高中人才援建边疆帮扶临沧工作,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5%,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居全省前列。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成临沧职业学院,提高临沧技师学院办学水平。支持滇西科技师范学院通过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加快推进综合性大学建设。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提升特殊教育保障能力。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加快临沧教育现代化进程。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加强民办学校监督管理,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加强对缅教育合作交流,建立健全中外合作办学工作机制,引入1至2所高校在临沧办学。加强足球场、全民健身中心等公共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突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加快推进少数民族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大力开展人民群众喜爱的体育项目和赛事活动,推动体教融合、体旅融合,提高体育公共服务水平。
9、提升健康临沧发展水平。倡导全民健康理念,深入推进健康临沧行动,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提质和均衡布局,办好市县公立综合性医院,建成市中医医院(佤医医院)、市传染病医院、孟定国门医院、沧源国门医院、镇康中缅友谊医院,引导社会办医规范发展,持续推进国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大力发展智慧医疗,提升整体综合服务能力和疾病诊疗水平。完善卫生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执业医师培养力度,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加大力度实施新一轮聘请引进医疗卫生人才援建边疆帮扶临沧行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化“三医联动”,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和分级诊疗制度,加快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健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健全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提升健康教育、慢性病管理和残疾人康复质量,加快精神卫生体系建设,拓展心理健康服务,完善应急卫生体系建设。完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快体医融合,健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完善边境联防联控、公共卫生防疫和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实施重大传染病救治能力和疾控机构核心能力“双提升”工程,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8县(区)全部建成国家卫生县城(城市),促进全民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10、提高居民收入和就业水平。完善城乡居民持续稳定增收机制,推动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保持基本同步,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保障各类人员工资待遇,探索增加城乡居民要素收入和扩大财产性收入。完善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机制,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完善再分配机制,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强化就业优先政策,营造公平就业环境,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充分就业。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监测预警机制,全面落实促进创业就业保障制度和“贷免扶补”等扶持政策,持续稳定和扩大就业。构建覆盖城乡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和质量。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群体就业支持,拓宽公益性岗位开发安置渠道,突出残疾人、零就业家庭等困难群体就业帮扶。
11、全面加强社会保障。健全统筹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住房公积金制度。落实社会保险待遇正常调整机制,完善社会保险转移接续。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落实异地就医结算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落实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老年人学习活动场所建设。健全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持续深化殡葬改革,加强殡葬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国家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完善退役军人优抚安置制度,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年人关爱服务、残疾人帮扶制度和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机制。
四、持续推进生态文明排头兵先行示范区建设,全力打造最美丽的地方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围绕“生态美、发展美、风气美”的美丽临沧建设目标,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文明发展道路,率先把临沧建成全省乃至全国最美丽的地方。
12、持续打好生态环境保卫战。围绕天更蓝、水更清、土更净、地更绿的目标,驰而不息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不断推进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建设工程。加强大气多污染源综合治理、臭氧等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气候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确保空气环境质量保持优良。统筹好水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持续对8县(区)主要河流进行全面整治。落实农用地分类管理,加强土壤污染源头管控和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管理,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土地整治。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考核机制,全面落实能源、水和建设用地总量强度“双控”制度,坚持常态化财政资金投入和生态补偿机制,执行绿色产业发展的价格、投资等政策,落实绿色信贷、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加快环境监测、应急处置、执法监管、信息与安全等能力建设,推动能源消耗降低、污染物排放减少、资源循环利用。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节能行动,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态环保的生活方式。
13、加快推进澜沧江流域(临沧段)保护与开发。以“保护第一、治理为要,科学规划、绿色发展”为原则,重点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优势产业发展、特色村镇建设、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和开发开放平台建设5项任务。综合临沧段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资源禀赋等条件,着力建设以澜沧江为发展主轴,临翔区为发展核心,通过凤庆县、云县、双江自治县三个产业联动区,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走廊、对外开放经济建设走廊和边疆生态人文旅游走廊,变“望山兴叹”为“满山产业”、“望江兴叹”为“黄金水道”、“望水兴叹”为“引水上山”、“望电兴叹”为“水电兴区”。
14、打造边疆生态安全长廊。围绕“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的管控目标,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管控要求,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对适宜条件的区域恢复自然湿地。实施全域绿化行动,着力推动退耕还林还草高质量发展,打造一批绿色精品景区,全面推行林长制,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以南滚河、澜沧江、南捧河、大雪山等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植物主要栖息地、生物走廊等区域为重点,加大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执法力度,加强生物遗传资源保护和生物安全管理,确保珍稀濒危和特有物种得到优先保护,遗传多样性丰富度得到保持。
15、加快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以生活污水和固体废弃物处置为重点,实施好8县(区)饮用水源保护区综合防治工程,统筹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完善城乡污水收集管网,加快建设固体废弃物填埋、焚化和降解设施,提升城乡污水和固体废弃物处理能力,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加快推进全市低碳发展试点、重点区域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调查等项目建设,继续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实现城乡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置。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加快水、气、土、声、辐射等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强化生态环境监测和应急处置,全面实施重点排污企业自行监测和信息公开。加强环境信息化和安全体系建设,提升生态环境信息化管理能力,促进生态环境管理信息化、规范化和智能化。
16、强力推进美丽临沧建设行动。提升城市美,着力将8县(区)县城打造为具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临沧特点的“美丽县城”,建设主题街区106个、“美丽小区”140个。以村庄规划为龙头,以农村污水垃圾治理、厕所革命、绿化美化、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做优集镇、做美村庄、做特民居,建成鲜花盛开的村庄700个,打造美丽乡村2800个以上。按照“绿色、智慧、特色、可持续”要求,建成“美丽园区”4个。彰显山水美,精心装扮“山坝河湖路田”,打造以澜沧江、南汀河和大中型水库为代表的最美河流、水库。突出路域环境整治和路基生态养护,每年建设“美丽公路”示范路980公里以上。通过美丽临沧建设行动,使临沧城乡处处呈现干净整洁、山清水秀、四季花开的美丽画卷。
五、以辐射中心建设贯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全力建设贯通双循环的枢纽和平台
抓住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格局和云南建设辐射中心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临沧的区位优势,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省发展战略,全力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对缅交流合作,全面提升临沧在“双循环”中的贡献度和价值链地位。
17、构建“一核一轴两带多点”发展空间格局。优化行政区划设置,规划“打造一核、打通一轴、构建两带、带动多点”的“如意型”发展空间格局。一核:打造孟定区域性国际新兴口岸城市,建成临沧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对缅开放和融入“双循环”的龙头;一轴:打通中缅国际大通道临翔至清水河段铁路、高速公路对外通道主轴;两带:构建凤庆云县临翔双江一体化城镇带和沧源耿马镇康永德沿边城镇带,推动两个城镇带相互促进,增强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和辐射中心的自身动力,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多点:通过打造“两带”,带动其他乡镇、重点村、特色小镇协同发展、加快发展。
18、加快畅通内外循环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以全省西部陆海新通道重大工程为引领,推动中缅国际大通道建设,完善市内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构建“东西沟通两洋,南北连接丝路”的重要通道。打造铁路“六出市三出境”、高速公路“九出市三出境”的陆路通道和临沧至普洱至西双版纳至湄公河国际水路通道。开工建设临沧至清水河、临沧至普洱、芒市至临沧铁路,将临沧火车站建设成为全省一流的智慧火车站,规划建设云县至保山、楚雄至临沧、玉溪至临沧高速铁路。完成临沧至清水河等7条(段)“能通全通”高速公路建设。加快推进南涧至云县、双江至沧源、巍山至凤庆至永德、双江至澜沧、昔归至云县等高速公路建设。规划建设楚雄至临沧智慧高速公路,启动永德至镇康、临翔至景谷、羊头岩至勐撒、耿马至孟定高速公路前期规划研究。有序推进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和县乡公路改造,建设“四好农村路”。建成凤庆通用机场,推进永德通用机场建设,争取孟定民用支线机场列入国家民航中长期规划,积极开辟直飞国内主要城市的航线航班。构建临翔、孟定、云县3个综合交通枢纽。推动临沧港中心港区建设。加快推进清水河口岸至缅甸腊戍高速公路和铁路会商研究。优化客运服务网络,发展多式联运,推进铁路、公路、航空客运一体化发展。
19、加快现代综合物流体系建设。立足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的需求,着力打造国际化、智能化、标准化、网络化、一体化的综合物流产业链。依托中缅国际大通道,打通印度洋出海口—缅甸—临沧—成渝的海公铁联运物流通道,加快建设临翔、云县、孟定3个物流枢纽,将临沧孟定清水河口岸打造成服务全省、连接南亚东南亚和面向印度洋的陆上边境口岸型重要物流枢纽。加强物流园区与产业园区的对接,提升产业对物流的带动作用和物流对产业的促进作用。完成县城节点物流园区建设,全面提升园区对物流产业带动作用。完善智慧物流节点规划,推动智慧物流平台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公铁货运能力,将临沧建成中国与环印度洋经济圈的物流大通道和重要枢纽。
20、加快水利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以补齐水源、供水工程和水旱灾害防御短板为重点,构建均衡的水资源配置体系,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完善江河安澜防洪体系,水生态治理体系,积极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新建和推进临翔双河、耿马灌区等一批重点水利项目,加快云凤灌区项目前期工作,持续推进澜沧江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建设临沧、孟定两个核心城市的供水保障工程,实施好146万农村人饮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加强电力、油气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合理布局新型能源基础设施,增强能源安全保障能力。着力实施一批区域高压电力交换枢纽和主干电网工程,把临沧建设成为对缅电力外输的重要通道。持续改造城乡输配电网,提高城乡供电质量和水平。全面完成中缅天然气管道临沧支线一、二期工程,启动大理至临沧成品油管网建设。
21、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抓住国家加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机遇,围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7大投资领域,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谋划推动特高压、人工智能、轨道交通建设,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础,提高全市数字化、信息化程度,为经济高质量跨越发展提供“新引擎”。全力抓好高速连接的新网络、数字创新应用新平台、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行业融合赋能新载体等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水利、智慧物流等各领域基础设施物联网应用和智能化改造。发挥新型基础设施对数字经济产业化、传统产业数字化的叠加效应,促进新型基础设施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发展。
22、不断拓展投资空间。在抓好“两新一重”投资建设的同时,着力强化项目谋划、论证、包装、争取,持续加大农业农村、工业发展和现代服务业投资比重。积极推进教育医疗、文化旅游、民生保障、生态环保、强边固防等社会事业和社会治理领域投资项目,加快补齐民生领域短板。争取和扩大中央、省预算内投资和专项债券规模,推进投资和融资联动发展,形成多元化投融资模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落实鼓励民间投资政策,破除民间资本进入重点领域的隐形障碍,拓宽民间投资渠道,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依法支持社会资本进入金融服务业,激发民间资本活力和潜能。
23、推进消费转型升级。依托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充分发挥消费对全市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增强内外循环发展活力。巩固提升传统消费,引导实体零售消费创新发展,加快推进特色街区、农贸市场改造升级,打造沿边消费特色街区。扩大农村消费市场,补齐农村消费基础设施短板,健全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鼓励和支持消费新模式向农村市场拓展。挖掘和激活农村消费潜力,发展商业消费集聚区。大力发展消费新业态,加快发展共享消费,构建“智能+”消费生态体系,促进信息消费发展,推进定制消费。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改善消费环境,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
24、以“四个先行”推进对缅开放“五通”。坚定不移以企业先行、地方先行、文化先行、民心先行,推进对缅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不断推进对缅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深化中缅口岸对等开放、共建边合区、持护照通行、经贸物流、跨境运输、旅游等领域的合作,推动建立与缅甸司局级会商机制。全力推动建成援缅甸滚弄大桥项目,打通清水河至腊戍至曼德勒公路运输堵点,推动清水河口岸成为中缅贸易主通道。深入研究和借助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协定机制和政策,加快复制落地自贸区机制和政策,推动中国(临沧)缅甸(腊戍)边境经济贸易交易会提升为国家级展会。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加快资源进口型和产品出口型进出口加工业集群培育。支持和扩大在缅替代种植,加大向上争取替代种植配额力度。推动清水河口岸对等开放和持护照通行常态化运行。完善金融合作机制,推动中缅签订金融合作协议,支持境内外金融机构相互交流设立分支机构,推动人民币跨境结算,加强边贸企业超限额携带人民币出入境管理。深化与缅甸在政策、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领域的全面合作。巩固中缅“胞波”情谊,发挥侨胞优势和作用,搭建人文交流桥梁,推动民间友好交流。探索建立中缅减贫与发展合作机制。深化以缅甸为主的国际友城关系。
25、加快推进对缅开放合作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共建中缅(清水河)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升格南伞口岸、永和口岸为国家一类口岸,加快镇康南伞、沧源勐董“岸城一体化”发展,夯实对缅开放基础平台。实施好口岸功能提升工程,高标准规划建设口岸大通关作业区和口岸产业园区,实施口岸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工程,实现口岸管理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推进跨境旅游区、农业合作区建设。创新境外园区建设和管理模式,提升对外经贸合作水平。加强向上汇报对接,在综合保税区、自贸区、口岸对等开放、土地供应、税收优惠、标准厂房建设、差别化产业发展、电价改革试点、投资准入、公共服务等政策上取得新突破。
26、加大精准招商引资力度。聚焦重大基础设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三张牌”和乡村振兴,积极谋划一批事关全局的招商引资大项目、好项目,紧盯国内外优秀的大企业、好企业,健全完善重大项目招商引资政策、机制和办法,在大项目、大企业招商引资上取得重大突破,推动全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培育加快发展。
六、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
坚持“两型三化”产业发展方向,全力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着力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千百亿级产业,全力构建特色鲜明、技术先进、绿色安全、动态迭代的现代产业体系。
27、全力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变的有效路径。打造“绿色能源牌”。在我省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能源枢纽建设上主动作为,提升“西电东送”、“云电外送”和“对缅电力输送”的通道能力。推进中小水电提质增效,扩大电力市场化交易和有序推动增量配电改革,科学有序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发电等新能源,加快天然气综合开发利用,拓展绿色清洁能源发展新局面。深入推进绿色能源与绿色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着力引进利用清洁电力的先进制造企业,促进能源就地消纳,加快把绿色清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将我市从发电大市转变为用电大市,建设成为全省绿色能源消纳示范区。打造“绿色食品牌”。锲而不舍地按照设施化、有机化、数字化的现代农业方向,大力实施基地提质增效工程,提高2200万亩优质高原特色农业基地的有机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水平。按照“吃干榨尽”目标,大力推进优势农产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打造全省乃至全国全产业链发展示范。充分发挥中缅大通道和口岸优势,大力发展绿色进口农产品加工业,将临沧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绿色食品供应基地。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牌”。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优质的生物资源、丰富的民族文化、独特的边关风情,按照“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发展方向,强化顶层设计,优化发展规划,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交旅融合发展和澜沧江沿岸休闲旅游示范区建设,加快文化旅游和大健康产业发展,将临沧建成国际康养旅游示范区。坚持“绿水青山为形、乡愁乡韵为魂”理念,大力发展以乡村旅游为主的休闲旅游模式,推进跨境旅游、红色旅游、民族文化旅游建设,加快半山酒店和特色民宿客栈建设,开发以茶文化、佤文化为重点的特色旅游产品,培育健康旅游品牌。拓展“一部手机游云南”平台功能,全力打造“智慧旅游”。加大宣传营销力度,打响“大美临沧,美在乡间;花开四季,香飘八方”乡村旅游品牌,把临沧建设成全国知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28、加快培育千百亿级产业。依托临沧的大通道优势、资源优势,加快培育绿色能源、新材料、烟草、现代物流业、房地产业5个百亿级产业,加快全产业链培育蔗糖、茶叶、坚果(核桃+临沧坚果)、畜牧业4个五百亿级产业,远期培育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加工贸易、生物医药和大健康、文化旅游、数字经济5个千亿级产业,构建起临沧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原料基地向加工基地转变。实施产业发展“双百”工程,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工艺技术先进可靠、市场前景好、引领作用大,具有补链、强链、延链效应的企业和项目。
29、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把绿色食品加工业作为全市实现工业总量翻番的支撑点和破解农产品供给结构性矛盾的有效途径,发展适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的农产品初加工,全面建成一批绿色食品加工强县和专业村镇。以重点产业全产业链聚集发展为方向,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拉长加工、储存、销售环节,打破生产周期,延伸产业链,大力培育以甘蔗、茶叶、核桃、临沧坚果、畜牧业、蔬菜、保健食品等为主的绿色食品加工业,将耿马蔗糖和肉牛、凤庆核桃、永德坚果等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绿色食品全产业链发展示范,构建高原特色农产品加工体系。
30、大力发展进出口加工业。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抓住东部沿海地区外向型产业向西部沿边地区转移的重大机遇,引进农用机械、五金机电、服装鞋业、电子信息等一批出口型加工企业落地临沧,培育发展一批进口农畜产品、水产品、矿产品等进口精深加工企业,实现进出口加工业集群化发展,构建起临沧进出口加工产业体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大对进出口产品质量监管,积极创建清水河、南伞两个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将临沧建成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
31、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新兴工业体系,加快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把发展新材料制造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增强发展后劲的关键环节,重点培育发展以锗、高岭土、硅、新型建材、林化工等为主的新材料制造业。深化与华中科技大学等国内外科研院所合作,利用产业协同创新平台,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快引入新材料制造企业落地园区。集聚创新资源,攻克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营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重点支持先进制造业、生物医药、新材料集群发展,形成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构建一批具有临沧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新兴产业增长引擎。
32、着力抓好产业园区建设。坚持“一县一业”、“一园一主导”、全产业链聚集发展思路。理顺园区管理体制机制,推动工业企业入园发展,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加快园区基础及配套公共设施建设,破解企业落地慢、入园难的问题。促进临沧边境经济合作区、临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云县产业园区、凤庆产业园区4个园区优化提升。汇聚创新资源,集中力量支持临沧边境经济合作区创建综合保税区和自贸区,将临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级创建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打造成全市第一个智能制造产业园。加快耿马绿色食品工业园区提质升级,扩大产能,列入省级重点开发区,建成世界一流的蔗糖工业园区。
33、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主动服务和融入我省面向南亚东南亚数字经济产业先行示范区建设,以“资源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目标,以“应用引企业”和“市场换产业”为切入方式,把数字经济作为助推经济倍数放大的有力抓手,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同千百亿级产业和世界一流“三张牌”融合应用,推进工业、农业、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按照规模化、高等级、服务化、节能型的标准建设临沧数字经济创新中心。支持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推进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综合智慧能源等数字技术应用落地。着力推动企业实施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打造数字工厂。坚持差异定位、特色发展,着力推动数字经济产业规模快速扩张、技术水平稳步提升。积极打造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数字化农业示范,推动从种植、展示、采购到销售、追溯全链条数字化升级。深化数据开发共享,培育要素市场,在智慧化管理、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提升和数字贸易上率先取得突破。
34、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物流配送、金融服务、咨询中介、科技服务等行业市场化水平和专业化供给能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提高家政、养老、育幼、物业、医疗护理、房地产业等民生领域服务水平,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发展文创时尚、电子商务、节能环保、供应链管理、知识产权服务、商务服务、检测认证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推进服务业数字化,加快建成以电子商务、智慧物流为支撑的现代服务体系。
七、着力提高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水平,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构筑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按照“海绵化建设、标准化治理、人性化服务”的理念,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到2025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5%以上。
35、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建立覆盖全市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强化土地收储和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工作,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构建以“1+2+46+‘5个100’+‘特色小镇’”的城镇布局,全面完成市、县(区)、乡(镇、街道)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在城镇开发边界外以行政村为单元编制“多规合一”的村庄规划。转变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方式,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发挥各地比较优势,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充分发挥临沧山区资源优势,坚持山坝结合、绿色发展,实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统筹推进山区综合开发,做优做强山区经济。
36、加快推进沧耿镇永沿边城镇带建设。按照“一体规划、合理分工,岸城一体、产城融合,内外联动、畅通循环”的思路,以临清铁路、临清高速公路及沿边高速公路为发展轴,以孟定为核心,勐董、勐角、勐来、糯良、勐省、耿马、贺派、勐简、军赛、芒卡、南伞、勐堆、勐捧、凤尾、芒丙、德党、永康为节点,建成区域联动、要素统筹、分工明确、产业互补、综合服务齐全、边贸功能完善、边关文化凸显、口岸与城镇功能相互促进的沧源耿马镇康永德沿边城镇带。探索撤乡建镇,优化行政区划布局,破解体制障碍,将孟定、军赛、勐简、芒卡一体规划,建设孟定区域性国际新兴口岸城市,把孟定打造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坚持用交通枢纽理念来规划建设岸城一体化项目,将岸城一体化项目作为沿边城镇带建设的引爆点,形成“以岸带城,以城促岸,城岸一体”的发展格局,实现镇康南伞、孟定清水河、沧源永和三个岸城一体化。按照“一城两国、两国一城”思路,积极推动缅方规划建设老街清水河滚弄沿边城镇带,实现境内境外联动、一体规划、一体建设发展。加快实施沿边铁路和沿边高速公路贯通工程,加快推进海公铁联运物流项目和孟定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推动以贸易、物流、进出口加工、旅游为主的沿边城镇带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将沿边城镇带打造成为中国西部进入印度洋主通道上的商贸物流枢纽、中国与印度洋国际产能合作示范区,率先实现沿边区域跨越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临沧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极。
37、加快推进凤云临双一体化城镇带建设。以临沧中心城区为核心,以公路和铁路为发展轴,以勐佑、凤山、洛党、爱华、幸福、蚂蚁堆、博尚、圈内、勐库、沙河、勐勐为主要节点,规划建设市域北部凤云临双一体化城镇带。引导城市发展要素向中心城区(临翔区)聚集,加快建设东、西第二环线,打通临沧主城区到勐托的快速通道,加快推进文伟物流园区建设,规划建设勐托公铁空联运物流组团、博尚和昔本康养旅游组团,加快推进中心城区东扩南延,强化城市交通枢纽、公共服务、医疗康养、旅游休闲等功能,加快打造现代服务业高地,增强临沧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能力。着力推进“主城区+博尚、凤庆县城+勐佑+洛党、云县城+幸福、双江县城+勐库”一体化规划建设,夯实一体化城镇带发展基础。全力培育发展茶叶、核桃精深加工及新材料制造、现代物流、生物医药和大健康等产业,增强一体化城镇带发展动力。
38、加快城市更新改造。以人为本统筹推进城市更新,拓展城市更新的内涵和外延,建设宜居城市、绿色城市、园林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文明城市。重点围绕“消除不安全的危旧城、消除城市空间视角污染、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和建成城市公园”四个目标,坚持规划设计引领城市更新,把乡镇组团纳入县域规划,建立城市设计制度,加强建筑设计管理,坚持传统文化现代表达、民族元素世界表达、地域特色国际表达,优化城市空间和建筑布局,彰显城市现代化特色。坚持用棚户区改造项目主导城市更新、用老旧小区改造助推城市更新、用水环境整治升值城市更新、用城市垃圾分类提档城市更新、用污水提标提质内涵城市更新、用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市更新。到2025年,8县(区)县城和孟定新城建成区50%以上的面积完成城市更新改造。
39、提高城镇标准化治理水平。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城镇化安全发展质量。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统筹做好全市城市大脑指挥系统建设,加大城市风险防控,健全应急防控救援体系,加强粮食、能源、药品、防护品等重要物资储备保障。依法依规优化行政区划设置,稳妥有序推进中心城市行政区划调整和撤县设市(区),积极推进符合设镇标准的乡改镇,加快街道设置。完善城管协同共治机制,强化标准化治理。理顺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机制,提升基层综合执法能力和水平,转变城市管理方式,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完善城市安全发展体系,提高城市安全文明发展水平。推动政府、社会、公民等多方主体共同建设城市、共同治理城市、共同分享城市发展成果,构建城市共建共治共享的良性互动新格局。
40、提高城镇人性化服务水平。坚持以人为本,破解城市发展瓶颈、加快提升产城融合水平,做好人性化服务。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简化户籍迁移手续,建立农业转移人口保障机制,依据城市常住人口规模和城镇化发展进程,合理确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模,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让城市更有温度。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就业技能,塑造工匠精神,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文明。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促进房地产业转型升级,从普通房地产向高品质房地产、旅游房地产转变,从内向型房地产向外向型房地产转变,从第三代住房向第四代住房转变。
八、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
坚持创新引领,抓住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这把“金钥匙”,以项目为抓手,全力推进“五大行动” 、17 项重大工程及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形成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模式。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动更深层次改革,破除制约临沧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
41、健全科技创新和应用机制。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切实增强创新支撑水平。健全科技成果转化运用激励机制,建立可持续发展成果评价制度,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推行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制度,完善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推动科技金融创新,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培育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围绕特色资源转化能力弱的瓶颈问题和重点产业行业重大科技需求,实施重大产业科技提升工程,强化与挂钩帮扶临沧的高校及建立合作关系的科研院所合作,加快突破产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提高科技对产业发展的贡献率。高效聚集创新资源,推进“产学研金介”深度融合。建立连接省内外技术、人才和金融资本高效配置的技术转移平台,有效推进关键技术、共性技术转化应用,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42、完善重大项目建设推进机制。牢固树立抓投资项目就是抓经济建设的理念,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促进临沧高质量跨越发展最有力抓手和最直接动力。坚持主要领导高位推动重大项目和班子领导“授全权、负全责”的项目建设协调机制,全面落实“一个重大项目、一名领导负责、一个部门协调、一支队伍服务、一套方案落实、一抓到底推进”的“六个一”项目机制。完善项目储备机制,推动落实找机遇、找政策、找项目常态化。健全项目要素保障机制,着力解决项目难点堵点问题,促进和形成向上高位衔接争取、向下强力跟踪督查的项目纵向衔接管理机制,持之以恒推进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
43、完善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制度。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完善以知识、技能、管理等要素参与利益分配的激励机制,健全完善人才管理体制和服务保障机制,着力营造有利于引才、用才、留才的良好环境。形成尊重科技、尊重创新、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加快推进科技与创新相结合,为临沧实现高质量跨越发展提供强大支撑。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坚持全职引进和柔性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来临服务。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强化本土科技创业人才和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壮大高水平、高技能人才队伍。健全完善市级领导挂钩院士、专家机制,切实解决院士、专家在临沧开展研究工作中遇到的困难问题,推动高端人才在临沧聚集工作。
44、创新服务保障各类市场主体方式。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公正有序的法治环境、安全和谐的治安环境、重商亲商的社会环境和高效廉洁的服务环境,营造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构建多层次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的长效机制,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落实支持工业企业发展“十条政策措施”,完善领导干部挂钩民营企业制度、企业困难问题交办机制、政企定期沟通机制,清理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45、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完善经济政策制定和执行机制,强化预期管理,提升政府科学调控能力和经济风险防范能力。加强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丰富“一部手机办事通”的功能运用,建立市级统筹、整体联动、部门协同、一网办理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统筹解决临沧政务数据汇聚难、业务系统分散建设的“烟囱化”问题,推动政府、事业单位等公共机构数据资源集中共享,推动社会事业智慧化发展。推行“一张清单”管理模式,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全面推行市场监管领域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深化“放管服”改革,精简行政许可事项,建立“容缺受理”机制,对所有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实行“证照分离”改革,大力推进“照后减证”。完善以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满意度为导向的营商环境“红黑榜”、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健全营商环境投诉举报回应制度,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46、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持续推进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健全管资本为主的国有企业监管模式,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做大做强做优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强化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增强全市重大项目财力保障。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推进财政支出标准化,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稳定的各级政府事权、支出责任和财力相适应的制度,增强基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完善规范、安全、高效的政府举债融资机制。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深化清水河口岸金融开放创新。稳步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孟定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统计现代化改革,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九、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响乡村旅游品牌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坚持把乡村振兴作为“三农”工作最有效、最直接、最有力的抓手,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职业化”进程,让临沧的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47、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继续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迅速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四个专项行动”,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继续对脱贫县、脱贫村、脱贫户巩固情况开展监测,定期核查,及时帮扶,动态清零,在8县(区)建设面向困难群众的救助平台。建立产业帮扶全覆盖机制,把农业、工业、旅游业、电商、产业合作社统筹起来,覆盖所有脱贫户、边缘易致贫户,扶持发展壮大扶贫产业,做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建立健全壮大村集体经济帮扶机制和扶志扶智机制。深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深化户户清、项项清、账账清“三清”工作,加强扶贫资金资产项目管理和监管,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持续发挥效益。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兜住民生底线。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推动与挂钩帮扶单位全面建立乡村振兴合作机制,实现产业互补、人员互动、技术互学、观念互通、作风互鉴,共同发展。积极争取更多脱贫县纳入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48、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跳出“三农”看“三农”,以市场为导向,用工业化的思路谋划农业,加快产业向园区聚集、农产品向精深加工延伸、农产品向市场聚焦,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以精深加工企业为龙头,打破行政地域限制,扎实推进“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党组织+协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形成企业定标准、出产品、拓市场、创品牌,党组织和协会(合作社)抓组织、保质量,农户建基地、产原料的产业发展模式,实现原料的有机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产品加工的现代化。积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建成一批融合发展先导区和示范园。以市场为导向,制定特色农产品地方标准,加快品牌创建,不断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推动“临”字号商品“下山、进城、出海”。严格执行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严守耕地保护红线,配套完善农田设施,加快农田标准化建设,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开展粮食节约行动。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依托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5G技术运用于农业物联网、科学种植、智慧养殖等方面,推动农业智能化、信息化。
49、着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促进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并进,把乡镇集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运用“万名干部规划家乡行动”成果,对照现代化小城镇标准,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加快推进农村水网、电网、路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推动乡村智慧化发展,建设海绵乡镇、村庄,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推动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向农村倾斜,加快提升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社保等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围绕机场、高速路、铁路、二级路、干线路、码头等,在沿路、沿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更多的农村交易集散地,培育农村节点经济,繁荣农村线上线下市场。深入实施“十百千”工程,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持续开展垃圾、污水、厕所、绿化、不良风气“五个整治”,使各类发展与村庄建设相互协调,努力建成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小城镇,让乡(镇)、农村成为城市居民向往之地。
50、着力推进农民职业化。瞄准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建设用工需求,以加快集约化经营为抓手,多元化培育为方式,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进农民职业化。按照“宜工则工、宜游则游、宜商则商、宜农则农”的原则,搭建农民职业化平台。坚持政府主导、农民自愿、动态管理的原则,建立健全职业农民培养机制,落实资格证书认证、技能认证和课程认证等制度。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着力打造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业人才队伍,根据发展的产业、农民的意愿和需求、服务对象的需要,整合职业学校、培训中心、推广服务机构、企业等培训资源进行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51、全力发展乡村旅游。坚持以“乡村、休闲、自驾、高端”为目标,聚焦“健康、乡村、秘境”主题,强化规划引领,完善基础服务配套设施,全面提升“吃、住、行、游、购、娱、网、厕”八大要素,扶持培育壮大一批旅游开发公司、旅行社、旅游合作社等投资经营主体,深度开发旅游产品,发展“茶旅”、“农旅”、“文旅”、“自然山水”、“传统村落”等多元乡村旅游。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建成一批高质量的旅游观光农业园、休闲养生农业园、农业科技示范园、现代设施农业园、民族文化产业园,新建10个以上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世界一流农旅融合田园综合体。以旅游产业为统领,高水平规划建设沧源国际旅游度假区,将沧源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全国一流的健康生活目的地。依托良好的自然山水和民族文化资源,将沧源、双江两县建成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依托茶文化资源,把滇红、冰岛、昔归等知名茶区打造为全国乃至世界一流的茶文化特色小镇;依托深厚的佤族文化资源,加快翁丁佤族原始部落、嘎多月亮古寨等一批全国最具代表的佤文化旅游村建设,打造世界佤族活态文化博物馆;依托传统文化,把碗窑、古墨等打造成传统文化旅游村;依托澜沧江山水生态资源,发展康养度假旅游,打造澜沧江茶马文化旅游带;依托边关民族文化,发展边境一日游、三日游,打造中缅跨境民族风情旅游带。提升“佤乡秘境自驾之旅”、“北回归线自驾之旅”等省级精品自驾旅游线路要素保障。
52、提升边境小康村建设水平。围绕构建道路、村庄和组织“三套系统”,按照基础设施要到户、公共服务要到村组、产业资金要到合作社、机制管理要到支部、抵边散户要并大村(组)的“五要”标准,实施基础设施、农村经济发展、村级公共服务、人居环境整治、兴边富民“五大工程”,深入开展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行动计划,提升特色产业村、旅游村、国门村、边贸村、遂行军事任务村“五种形态”村庄内涵,建成一批边境小康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村,推动形成沿边城镇为中心、边境小康村为节点、辐射周边城镇的强边稳边富边新格局。
十、推进临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维护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全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把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加快建设法治临沧、平安临沧、和谐临沧,把我国制度优势充分转化为临沧社会治理效能,扎实推进“中国之治”的临沧实践。
53、建设法治临沧。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坚决维护宪法权威。健全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市的制度和工作机制。坚持依法治市、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加快法治临沧、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完善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机制,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健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法治政府。深化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坚决排除对司法活动的干预,推进公正司法。认真开展“八五”普法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建立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公共法律服务能力。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
54、建设平安临沧。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健全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强化安全生产、灾害防治、道路交通、食品药品安全和生物安全保护,着力防范和有效遏制各类安全事故。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升社会治安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防控水平,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工作,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打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战,维护网络安全。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全种类、大应急,“以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建立健全洪涝干旱、森林草原火灾、地质、气象、地震等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升自然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提高应急保障水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55、建设和谐临沧。广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常态化制度化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实施文明创建工程,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健全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弘扬中华民族重信守诺传统美德,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畅通群众诉求表达途径,健全联动调解工作机制,完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促进社会和谐。
56、全力推进强边固防建设。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形成“大安全”、“大边防”新格局,构筑强边固防的“钢铁长城”。巩固和深化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合力强边固防机制,不断深化“四办合一”工作机制。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推动平战结合、应急应战一体化建设,构建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立体化边境防控体系,坚持党管武装基本制度,加强全民国防教育,深化“双拥”共建成果,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织密织牢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网。健全边境治理常态化机制,加快孟定涉外法庭建设,保持打击整治涉赌、涉毒、涉恐、走私、诈骗、偷越边境、越境赌博、电信网络诈骗等跨境违法犯罪高压态势。加强边境检查站、边境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以“雪亮工程”为抓手,加快建设视频监控、应急广播体系、电子围栏等基础设施,构建科学合理、反应迅速、灵活调度、精准高效的边境防控体系,建设“智慧边境”。
57、建立健全网格化管理机制。以网格化服务管理为抓手,推进临沧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有效提升社会稳定风险防范化解、公共安全风险防范化解以及公共服务和基层治理等“五项能力”水平,建设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推动市、县(区)、乡(镇、街道)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体化运行并实现全覆盖。加强网格员等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健全以宣传和服务带动群众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的善治格局,构建网格化治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服务平台。加强宣传教育,打牢群众基础。
58、坚持常态化疫情防控。始终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体防控策略,强化边境县、乡、村三级书记抓疫情防控责任落实,以边境乡(镇)为单元构建疫情防控体系,强化社区网格化管理,深化与缅甸签订疫情防控合作,建立境外疫情常态化监测预警机制,严格落实“五个管住”、“六个立即”、“一个及时”要求,充分调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形成强大的疫情防控工作合力,筑牢疫情防控“三道防线”。加强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着力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配备必要的设施设备和应急物资;加强队伍建设,强化应急演练,切实提升疫情防控能力和水平。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手段,开展外来人员大排查,精准掌握辖区人口数据信息,确保底数清、情况明、全覆盖、无死角。健全完善应急物资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市级重点传染病应急物资仓储调配中心,保障卫生应急物资储备。
59、以党建为引领提升社区治理水平。按照“公道正派有威望,能说会做有办法”的标准,选优配强社区“两委”班子,抓好社区“两委”换届工作。巩固深化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成果,实施“双整百千”四级联创工作,全面提升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紧扣社区居民需求,整合各类公共服务资源,强化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增强城乡社区综合服务供给能力。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治理体系,建立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健全网格化管理,压实“三级网格长”工作责任,加强网格骨干力量。实行积分制管理,激发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作用,提高社区治理水平。
十一、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而努力奋斗
60、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坚定不移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临沧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有效落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重大决策部署。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推动“学习总书记、遵从总书记、爱戴总书记”再向前一步。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把党的领导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整合各方力量的工作机制。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共识和力量,齐心协力共同向“第二次跨越”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
61、持续深入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在全面巩固拓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实践活动形式,丰富实践活动内容,使每一名党员、干部成为“党的光辉照边疆”的使者、责任人和实践者,每一级党组织成为“党的光辉照边疆”的平台,每一个项目成为“党的光辉照边疆”的载体。在落实“三个定位”、推进“第二次跨越”、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贯通“双循环”的枢纽和平台、大干“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推进乡村振兴、边境小康村建设等重点工作中落实“党的光辉照边疆”,把党的光辉一览无余地照在群众心坎上。在宣传教育中深化“边疆人民心向党”,在继承和弘扬临沧人民固有的爱党爱国光荣传统上,进一步深化理想信念,让群众在心向党中央、热爱习近平总书记上再进一步,更加坚定不忘初心感党恩、坚定决心跟党走的信念,凝聚起推动临沧“第二次跨越”发展的强大合力。
62、以高质量党建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把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持续擦亮边疆党建临沧品牌。强化干部队伍建设,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体干部,提高各级干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的能力,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大力选拔“四有四敢”干部,坚定践行“临沧作风”,着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沧江铁军”。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锲而不舍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健全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强化对公权力的监督,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强力正风、肃纪、反腐,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
63、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提高人大及其常委会履职能力。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提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水平,更好凝聚共识。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动民族地区发展,依法保障各民族群众合法权益,提升民族事务治理能力和水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保持宗教领域和谐稳定。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发挥统一战线凝心聚力的优势和作用。加强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建设,健全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群团工作体系。
64、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按照本次全会精神,制定全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形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坚决贯彻中央、省委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本建议确定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重大项目,健全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增加政府履行职责的约束性指标,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确保全会确定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一以贯之中推进。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头顶理想、脚踩泥巴,心中有民、手上有招,创新干、团结干、拼命干,夺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胜利,谱写好中国梦的临沧篇章!
录入者:曹建文 责任编辑:曹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