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时评:让“创客”引流经济活水
这些天,首次写入政府报告的“创客”一词一炮而红。
正如历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涌现出的新词新语一样,“创客”既映射了中国当下的实际,又描绘了中国未来的图景。梳理李克强总理在两会期间的相关表述,不难看出,“创客”的“创”字,被赋予了“创业”和“创新”双重含义:当下的实际,是在中国经济放缓的背景下,稳就业是维持社会总体稳定的基石,是“新常态”下民生改善的判断依据,也是中国经济爬坡过坎、实现转型升级的前提条件。面临今年创历史之最的749万人的高校毕业生数量,如何实现今年“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的预期目标?唯有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年轻人为特征群体的“创客”应时而生,顺势发展。
立足当下,更需放眼未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政府工作报告被列为经济发展“双引擎”之一,与政府希望调动民间力量提高国家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相契合,是“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重要驱动力量。这些有创意、有匠心的“创客”群体,会成为引流中国经济的活水,他们的成长壮大,对中国未来经济影响之深远程度不可估量。
为什么说“创客”将引流经济活水?
首先要定义什么是“创客”,有人说所有创业者都是创客,这定义难免太宽泛了些;有人认为从事高科技、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等的才是创客,这种说法又太狭隘了些。“创客”的“创意”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不论是技术上的创意,商业模式上的创意,抑或是引领消费需求的创意,其价值的实现要靠商业化去打磨,价值的大小要靠市场去衡量。简言之,具有商业价值、经得起市场检验的才是真正的“创客”,如今叱咤商界的大佬,十几年、几十年前,白手起家的他们是不是也该算中国最初的一批“创客”呢?
从当今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我们能看出中国老一代“创客”对中国经济的贡献。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互联网金融、大数据、云计算……这些概念从无到有,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这些由“草根”发展起来的互联网企业,不仅用层出不穷的创新维持企业的生命,而且也引领者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目前中国传统产业面临转型,新兴产业被寄予领跑中国经济的厚望,追溯这些新兴产业的雏形,不乏民间“创客”们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不过,时代在变,“创客”的使命也在变。那些发展已经比较成熟、甚至已经形成垄断的行业,并不是年轻“创客”的舞台。而今,“创客”必须和他们的前辈们一样,敢想敢干敢闯,开辟属于自己的新疆域。他们中,有专注于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现实等穿戴式设备的公司,有研发食品药品纯度的检测材料的公司,有研究作物无土栽培、智能化温室栽培的公司……或许,下一个马云、王健林就在他们之中诞生。
目前,在政府的添柴加火下,“创客文化”正席卷中国,地方扶持政策纷纷出台,许多大公司也愿意为“创客”提供服务,中国已经形成以北京?上海?深圳为三大中心的创客生态圈。不过,除了将“创客”们“扶上马,送一程”,如何让“创客”们“跑的远”,如何解决创客们“过把瘾就死”也是相关部门应该思考的问题。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正如总理所说“让千千万万草根企业”破土而出,草根“创客”们也已经迎来发展的春天。“创客”的涓涓细流正汇聚成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引领创新驱动型经济发展的新势头。
编辑:袁艳责任编辑: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