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融资需政策性金融扶持
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建设银行信用卡中心总经理赵宇梓日前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建议,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会更加突出。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的缺失、服务中小企业金融体系存在缺陷,导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始终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
大多为商业性担保机构
在很多发达国家和地区,政府扶持在中小企业融资体系中都占据主导地位。美国专门成立小企业管理局为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担保上限可达到75%-85%,如果还款违约,由小企业管理局提供赔偿,大大降低了商业银行的后顾之忧。德国各州至少拥有一家担保银行,资金来源主要由企业工商协会、商业银行及国家、州政府发行公债募集。当担保银行发生代偿损失时,政府承担其损失金额的80%。在中国台湾地区,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是唯一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的机构,政府出资比例约占80%,建立银行风险共担机制,对于一般业务,要求银行分担20%-30%的风险敞口,经济下行时或者对于政府重点支持的科技、文创类企业,银行承担10%的敞口。台湾平均每5家小企业中就有1家通过该基金担保获得银行贷款,台湾47%的上市公司在发展初期获得该基金的扶持,培育了宏基、鸿海、顶新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融资担保体系在银行与企业之间起着桥梁作用,针对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制约,由担保机构提供担保服务,是中小企业实现从银行取得贷款的重要途径。”赵宇梓告诉记者,反观国内,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有8185家融资担保机构,尽管数量不少,但注册资本金普遍偏少,平均资本仅为1.07亿元,平均每家担保机构在保余额3.14亿元,放大倍数仅为3倍,规模效应未能发挥,且大多为商业性担保机构,有些尽管以政策性担保公司为名义,但实际上政策性不足,接受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目标考核以及股东的ROE、ROA考核,风险拨备支持、资金补贴等风险补偿机制不到位,承担不了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的职责。
而且服务中小企业的金融体系存在缺陷。赵宇梓说,随着城商行、农商行的改革转型,其与大型商业银行服务同质化的现象日趋严重,都存在“重大轻小”的问题。现行的利率制度导致各银行习惯于“垒大户”,而对成本高、风险大的中小企业贷款缺乏积极性,加剧了金融信贷资源对中小企业的“挤出效应”。
推进政策性担保体系建设
赵宇梓建议,参照国际成熟的经验,国家应进一步推进政策性担保体系建设,除了督导国内各省市建立地方政策性担保公司,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融资担保、投保联动等综合金融服务外,国家财政可出资建立专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国家政策性再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不低于500亿元,采取“政府政策扶持、市场化方式运作”的模式,为地方政策性担保公司提供再担保。国家可集中现有各类政府性中小企业扶植补贴资源,统一为政策性担保及再担保公司提供风险补偿。
同时要加快以民营银行、村镇银行、小贷公司为代表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专营机构的发展。民营银行应侧重于专门服务中小企业的专营银行、社区银行,而非大而全的全牌照银行;村镇银行应改变目前由大银行控股的局面;小贷公司应正式纳入金融机构范畴管理,给予金融机构待遇,使之成为服务中小企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此外要加快建立差别利率体系,改革和调整金融监管政策,降低或取消服务于中小企业金融机构的营业税。尽快出台互联网金融有关管理办法,尤其是针对P2P网络贷款应加快管理办法的出台进程。据网贷之家统计,2014年全国网贷平台数量较2013年增加1000多家,达到1575家,成交额达到3292亿元,比2013年增加269%。网贷公司卷款跑路、倒闭不断。2014年出现问题平台283家,较2013年增加了277%。原本在国外作为成功解决小微企业融资的平台和渠道,在国内由于缺乏规范和管理被严重扭曲和异化,成为案件的高发地。监管部门应尽快加以规范,让互联网金融在服务小微企业融资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