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报评论文章:用“中国好产品”树立消费信心
□ 本报评论员
法国艺术家罗丹说:“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事实上,“中国制造”也不缺少好产品,只是缺少发现它们的眼睛。前不久,质检总局集中公布了近6年来在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中6次以上(含6次)抽查结果合格的1151家企业名单,这些企业就是“中国制造”的优秀代表,它们所生产的高品质产品可以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称这些企业的产品为“中国好产品”一点也不为过。从2009年开始,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结果和企业名单均向社会公布以来,迄今已有6个年头。6年来,国抽覆盖了10万批次产品和9万多家生产企业,而1151家企业能够在6年严格的抽查中做到所抽产品全部合格,已经相当不易,体现了这些企业拥有很强的质量意识和品控能力。
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企业不少并不为人们所熟知,其生产的“中国好产品”也得不到市场的青睐。不少国内消费者发现不了近在眼前的“美”,却把目光投向遥远的海外市场。国家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公民境外消费额突破1万亿元,超过1亿“国际扫客”海外“扫货”。
必须承认,国人海外“扫货”现象折射出的,是消费者对国内消费环境和国货品质信心不足。一位喜欢“扫货”的中国消费者说:“我更看重生活的品质。国外日用品的价格略高于国内同类产品,但质量确实比国内要好,用着放心,不用担心遇到假货。”的确,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中国制造”一直追求价廉物美,现在,“价廉”做到了,而“物美”似乎还有一定的差距。随着物价水平的提升,许多“中国制造”价格也有所提高,但体现“物美”的品质和品牌形象却并未同步提升,造成性价比相对下降,这就使得“中国制造”一直底气不足,因而一些国人海外“扫货”的理由也就显得充分且正当。
在不久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指出,“老百姓兜里有钱了,想要过上更好的生活,不能限制大家出国买东西,更不能把国门关起来,还是要让消费者有更多选择自由”,“但与此同时,必须要以民众消费需求升级,促进国内消费品产业升级”。李克强总理的话更多是在提醒我们,消费者的选择是市场风向标,他们的消费需求升级,会倒逼“中国制造”转型升级。只有创新消费品,增加优质产品的有效供给,建立多元化的供给体系,才能满足广大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引导“国际扫客”回流。
而从国抽的情况看,“中国好产品”在很多领域并不缺少,只是尚未形成具有市场影响力的有效供给。这一方面显示了民众消费信心的不足,另一方面恰好也成为其信心缺失的原因。针对这种情况,必须要瞄准树立消费信心这一根本目标,在质量领域建立优胜劣汰的机制,不仅对失信者加大惩治力度,更要对质量好的企业给予足够的激励,让那些经得住考验的“中国好产品”企业能够被更多的消费者所熟悉,成为他们信任的“扫货”对象。
更重要的是,在以“中国好产品”引导境外消费回流的同时,还能使其惠及整个产业链,从根本上提升“中国制造”的水平,走精品工业的路线,使“中国制造”“中国品牌”真正受到国内乃至国外中高端消费者的认可。
《中国质量报》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
转载地址: http://www.cqn.com.cn/news/zgzlb/diyi/1102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