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检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

24.06.2016  18:24

□ 主编 程 虹 李元平

四、构建基础:全社会信用特别是企业的质量诚信

增强质量自信是推动质量诚信的必经阶段,没有自信的东西很难讲诚信,必须用越来越多的中国创造提升全社会对中国质量的信心,进而为质量诚信打下基础。全社会信用特别是企业的质量诚信是质量安全和质量发展的保障性基础。质量管理的本质是对质量信用的管理,质量信用是保障质量发展的基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信用能力的不断提升,是推动国家总体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企业质量信用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我们把中国质检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的构建基础,定位为全社会特别是企业的质量信用能力。

良好的质量信用是实现质量安全和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创造质量的本质是质量主体为社会、为他人服务的一种责任感与使命感,质量主体的信用是质量本质的准确体现。影响质量发展的规则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硬性规则”,即技术、法规、制度等;另一种是“软性规则”,即以质量信用为核心的质量文化观、价值观。质量信用贯穿于生产和制造的全过程,是关于人的文化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软因素和软条件,是决定质量发展的长期因素。即使企业具备专业技术手段等较好的质量硬性条件,但是如果质量信用能力不足,一样会生产出劣质产品,甚至故意造假。我国质量安全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就是企业诚信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这是我国质量安全问题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明显特征。

市场竞争下企业信用能力的不断提升是推动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企业既是市场的主体,又是质量信用的主体。这一双重性的身份决定了企业将依托其质量信用参与市场竞争。市场竞争的核心作用是实现对商品的优胜劣汰。企业的质量信用能力实质上就是其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信誉,反映的是消费者根据使用产品或服务质量情况对企业所产生的信任程度。它的表现形式虽然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而实质内容却属于经济的范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信誉高,消费者信任其产品质量的程度就高,将更倾向于购买其产品或服务,企业因此赢得竞争优势。在认证领域,UL认证为世界各国提供认证服务的知名品牌。在世界船舶界,劳氏船级社是国际公认的船舶界权威认证机构。企业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企业产品质量信誉的竞争,产品质量信誉是决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胜出的关键因素。为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企业必然不断地提升产品质量信誉,努力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或服务,以赢得更多消费者的信任。产品和服务质量正是在市场这只“无形之手”的调控下通过企业信用能力的提升得以持续改进的。“质量问题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没有质量的产品就不会有市场,没有质量的企业就没有成长与竞争的空间,而没有质量信用的企业注定只能半途而废。”个别企业实施“以价取胜”的经营战略,忽视产品质量的保持与提升,企图以低成本、低价格、低质量的产品来赢得市场竞争,长此以往必将被市场淘汰。政府作为质量监管主体,要逐步培育企业质量信用意识,有效地激励与约束企业自发地实施质量领先战略,促使企业信用水平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得到提升。

提升质量信用能力是当前我国政府质量管理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发达国家经过长期的发展建成了相对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美国形成了受政府制约与规范的民营企业市场化的信用体系运作模式,欧盟构建了以中央银行和政府介入为主、资信评估机构为辅的信用体系,日本的信用体系采用会员制模式,其信用信息查询服务仅限会员。信用体系不仅起到了规范市场秩序、大力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而且在社会上建立了保障质量安全、促进质量发展的良好信用环境。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转为市场经济体制的时间较短,社会信用基础薄弱、信用关系紊乱,特别是企业信用缺失已经成为导致质量安全问题频发的重要原因。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促使社会信用关系在“”上迅速扩张, 但“”的提高却严重滞后。市场主体发育不成熟,个人与企业普遍缺乏信用意识,没有形成“遵信、守信、重信”的社会共识,缺乏维护信用关系的严格的市场准入机制、退出机制、制约机制以及惩罚机制。这些缺陷使原本薄弱的信用基础变得更加脆弱,信用制度的不完善和交易主体失信行为已经成为妨碍我国宏观质量治理的重要因素。社会信用体系相对薄弱,特别是企业信用水平不高,已成为制约我国质量长足发展的主要障碍。

作为整个社会信用体系核心之一的企业质量信用水平,是当前我国政府进行质量管理最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提高企业的质量信用水平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政府要积极推动与引导企业加强质量信用建设,树立质量为先的核心价值观,全面提升企业质量信用意识和管理水平。政府还要逐步完善信用法规,加强依法监管,建立失信惩戒机制,严格市场准入,加大对质量信用不良企业的教育力度,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犯罪等行为,通过经济处罚、刑事责任追究等多种措施,加大对质量失信行为的惩治,提高失信者的失信成本,让失信者无利可图、无处立身。要着重加大社会市场诚信机制的建设,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质量信用监控及评价机构,对各类经济主体的质量信用状况进行有效传播,充分发挥中介机构作用,推动我国社会化信用体系的建设。

中国质量报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

转载地址: http://www.cqn.com.cn/zgzlb/content/2016-06/24/content_30644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