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与世界银行秋季年会近日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从中国经济增长到中国金融风险可控,从人民币国际化到“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成为此次年会的高频词汇。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这几年的“成绩单”闪亮全球,引发各国专家学者的点赞。中国经济增长、金融市场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程,正对全球经济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主持人 赵姗
嘉宾
夏 锋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董小君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
谢文泽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得益于不断创新与转型
中国经济时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6年,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平均为31.6%,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率的总和。今年以来,中国经济继续保持高质量增长,上半年的增长率达6.9%,延续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作为体量超过10万亿美元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继续带动世界经济前行。如何评价中国为世界经济增长所作出的贡献?
夏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中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80万亿元,占世界经济的比重由11.4%提高至14.8%,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为全球经济稳定和增长提供了持续强大的推动力。中国同一大批国家的联动发展、共享发展,使全球经济发展更加平衡。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质量的不断提高、经济转型进程加快,未来5—10年我国的经济增长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第一,消费结构升级形成13亿人的全球大市场。2016年,我国消费品市场规模位居世界第二,最终消费支出占世界消费总量的比重超过8%。初步测算,到2020年,我国消费总规模将达到50万亿元左右。如果考虑到消费引致的投资需求,我国内需规模在2020年至少达到百万亿元。消费结构升级与13亿人服务型消费大市场的形成,将创造全球最大、成长最快的新兴市场。这个大市场的潜力释放,不仅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内生动力,其与全球市场的对接,将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强大的正能量。
第二,服务业快速发展形成巨大的全球投资市场。2013年—2016年,我国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由614.5亿美元增加至860.5亿美元,增幅达到40%。目前,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已达51.6%,但与世界高收入国家相比仍有20个百分点的差距。未来,随着服务业市场对外开放力度的不断扩大,中国服务型消费需求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服务型技术将日益融合发展,我国服务业快速发展将成为全球投资的重要领域,中国的服务型消费市场将成为世界科技变革的应用大市场,也是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中国贡献。
董小君:历经2008年金融危机,世界经济时至今日仍复苏乏力。中国作为全球最有经济活力的国家之一,近5年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超过30%,这个成就是举世瞩目、贡献卓越的。
中国为世界经济增长贡献分三个阶段。有限贡献阶段(1978年—1997年),这一阶段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总体来说不是特别大,中国GDP占世界GDP比重基本稳定在3%上下,这个阶段中国主要通过高投入激发经济活力,以换取高增长。稳定贡献阶段(1998年—2008年),经过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洗礼,这一阶段中国开始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实力,中国GDP占世界GDP比重稳步上升,从1998年的3.3%上升至2008年的7.2%。巨大贡献阶段(2009年至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中国虽受到波及,但仍保持经济增长的韧劲。在这一阶段,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达到30.2%,同期美国贡献了增长的17.8%,欧元区贡献了5.3%,日本贡献了3.8%——中国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的总和,跃居全球第一。
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得益于不断创新与转型。从研发投入来看,20多年来,中国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从0.5%一路上升至超过2%,已经接近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从创新指数来看,最近十多年来,中国总体创新指数增长了71.5%,其中创新产出指数增长最快,翻了一番,中国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从高技术产品进出口看,中国高技术产品对世界进出口逐年增加。近年来,中国的高铁、移动支付、现代物流等新产品、新业态,都是中国为世界经济增长质量作出贡献的突出代表。
中国外贸平稳发展,成为全球经济的发动机
中国经济时报:在对外贸易方面,世贸组织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出口额为2.1万亿美元,进口额为1.6万亿美元,连续8年保持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地位。中国的货物贸易额占世界比重为11.5%,位列第一;服务贸易额占世界比重为6.9%,排名第二。如何评价我国对外贸易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夏锋:从全球来看,服务贸易较快发展是一个大趋势。从我国外贸发展现状来看,服务贸易高速发展是我国对外贸易的突出亮点,服务贸易越来越成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一张王牌。
第一,我国服务贸易快速发展将加速全球自由贸易进程。2012年—2015年,我国服务贸易总额由4706亿美元增加至7130亿美元,年均增长16.1%;2016年,我国服务贸易总额达到8052亿美元,增长14.2%。若未来4年持续保持10%以上的增速,到2020年我国服务贸易总额将达到1.2万亿美元左右,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将为10%左右。未来,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与对外开放力度的不断扩大,服务贸易需求不断增强,我国服务贸易仍能够保持快速增长,由此促进全球自由贸易进程。
第二,我国服务贸易快速发展将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总的来看,发达国家仍然在全球治理与贸易投资规则制定中占据主导地位,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的话语权与其自身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不相适应。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复苏乏力,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高举自由贸易大旗,倡导开放、包容、共享的自由贸易战略,着力形成双边、多边、区域性、全球性自由贸易的制度安排,对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促进全球经济再平衡有着重要影响。
董小君:2016年,国际市场整体发展水平下滑,“逆全球化”思潮泛滥,贸易保护主义再次抬头。而中国却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合作。自2017年2月22日,世界贸易组织《贸易便利化协定》议定书正式生效以来,中国顺势潮流,推进贸易便利化,为降低国际贸易成本、提高贸易效率和促进全球经济增长贡献中国力量。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快速增长。其中,对俄罗斯、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进出口增幅分别为37%、32.8%、31.6%和28.5%。
中国外贸平稳发展,成了全球经济的发动机。一方面,中国对外贸易回稳向好,缓解了全球贸易下滑,刺激了世界的经济增长。中国拥有13亿的消费者,对外经贸往来强调分工与合作,世界各国都将是中国外贸发展的受惠者。另一方面,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推动了世界经济的产业结构升级和科技进步。中国与美日欧经济结构具有非常强的互补性,中国旺盛的进口需求,刺激了美日欧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中国强调绿色发展,客观上也激励了发达国家在环保等方面的技术得到更深更广的应用。
谢文泽:截至目前,商品进出口是中国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机制。中国经济增长的商品进出口弹性较高,根据IMF、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统计数据(UNCTADSTAT),2001年—2016年中国GDP每增加1亿美元,商品进口增加0.15亿美元,商品出口增加0.19亿美元;在此期间,中国商品进出口对全球商品贸易增长的贡献率为16.3%。受石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的影响,2014年—2016年全球贸易额减少了58455亿美元,其中中国减少了6050亿美元,中国贸易额减少量占全球的10.4%左右。
2016年中国的商品进出口约占GDP的31%,服务贸易约占6%,二者均低于高收入经济体的平均水平(45%和15%),这意味着中国的商品进出口和服务贸易有较大的增长空间。2020年中国的商品进出口额可达到5.4万亿美元;服务贸易将达到5355亿美元,其中出境旅游约达2854亿美元。
构建风险全覆盖的金融监管体制
中国经济时报:近年来,我国保持货币政策稳健中性,根据市场需求和预期变化,在保持市场流动性基本稳定的同时,把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防范金融高杠杆带来的风险,抑制资产价格泡沫,引导资金“脱虚向实”,推动金融机构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如何评价一段时期以来中国实施的宏观调控和风险管控取得的成效?
董小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了完善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为主,产业政策、区域政策、投资政策、消费政策、价格政策协调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国内、国外经济发展大局的发展规律出发,熟练运用宏观调控的手段,创新实施“区间+定向+相机”三重奏的宏观调控方式,有力、有度、有效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活力、补短板、强实体,守住市场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为中国经济释放出巨大的创新效应。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我国不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大大增强了宏观调控的前瞻性、科学性、有效性,促进了经济平稳运行和结构转型升级,保障和推动了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2017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花旗银行、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摩根大通、渣打银行等多家国际组织和金融机构纷纷上调对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至6.8%,其中IMF曾四次上调中国经济增速预期。
在风险管控方面,补短板,构建风险全覆盖的金融监管体制。在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补监管的短板着手,“推进构建现代金融监管框架”。具体包括:一是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以强化综合监管;二是加强宏观审慎管理,以强化中央银行系统性风险防范职责;三是突出功能监管,以防止监管套利;四是加强行为监管,以保护消费者权益。这些新提法,触及到了金融监管体制。从危机后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趋势看,世界各国都结合自身的问题,对本国金融监管体制进行改革。其中,加强统一监管、宏观审慎监管、双峰监管和功能性监管,成为危机后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四条主线。我国目前正从这四条主线着手补监管的短板。
谢文泽:以“稳增长+防风险”为主旋律的宏观调控和风险管制取得明显成效,主要表现有: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减小,增长势头趋于稳定;总杠杆率上升势头得到遏制,2017年第一季度全社会新增融资规模占GDP的38.3%,第三季度这一比重降至26.4%;人民币币值稳定,通胀率较低。
随着“稳增长”的压力有所缓解,“防风险”的压力有所增大,宏观经济失衡是主要风险。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失衡表现为政府收支赤字(政府总收入-政府总支出)不能完全由国内净储蓄(国内总储蓄-国内总投资)来平衡,还需要贸易顺差和外部资金流入两大外部因素来予以弥补。在不考虑两大外部因素的情况下,2012年—2017年政府收支赤字与国内净储蓄的平衡值由GDP的-0.1%降至-2.4%,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政府支出有较大幅度增长;另一方面,投资增速快于储蓄增速。为了管控风险,中国将重点采取三方面的措施:第一,降低政府支出增速,2017年1—9月份政府支出增长了11.4%,低于2015年(16.4%)和2016年(12.5%)的同期水平。第二,继续“去杠杆”,尤其是降低企业的杠杆率。第三,控制货币M2增速,2017年1—8月M2
月度供应量增长率由11.3%降至8.9%,9月份“微调整”至9.2%。
“一带一路”:推动构建开放、包容、共享、均衡式的经济全球化
中国经济时报: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倡议高度关注,并期待这一倡议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一带一路”的成果惠及全球,特别是今年5月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取得了270多项具体成果。如何评价“一带一路”倡议对全球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夏锋: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刻复杂变化的背景下,“一带一路”将是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构建开放、包容、共享、均衡式的经济全球化的新主角。
第一,促进全球经济均衡发展。“一带一路”强调中国与沿线国家发展战略对接,实现各国联动、均衡发展。“一带一路”将通过提高有效供给来催生新的需求,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例如,推动我国优势产能和高端装备制造“走出去”,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需求形成互补,不仅有利于提高有效供给、满足消费需求,还能带动欠发达国家的技术进步,将有力推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从而实现发展再平衡。
第二,引领新阶段经济全球化。“一带一路”承载着三大历史性任务:一是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依托;二是以产能合作和服务贸易为重点;三是以建立多层次、多种形式的自由贸易区网络为目标。未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进程的加速,将开启新一轮的自由贸易网络建设,在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进程中承担更大的责任。
第三,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平台。“一带一路”倡议之所以吸引沿线国家和地区广泛参与,就在于“一带一路”秉承开放、包容、共享的价值理念,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为自由贸易增添活力,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创造实实在在的价值,成为国际合作的新平台。“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取得了重要进展。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累计投资超过180亿美元,为沿线国家创造了超过10亿美元的税收和超过16万个就业岗位。“一带一路”已成为世界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红利的主要载体,对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商贸和就业、消除贫困、改善当地基础设施水平等方面将发挥更大作用。
董小君: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这是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缓慢的背景下,中国提出的区域合作方案,同时也传承了古代中国与世界经济的紧密联系。“一带一路”倡议通过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政策沟通、民心相通“五通”,从三个方面推动全球经济发展。
一是开展广泛的经贸合作。促进多边经贸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初衷。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亟须开展更为广泛的多边合作促进经济发展。“一带一路”倡议关于经贸合作的内容很多,比如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在中国的积极推动下, “一带一路”倡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6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为6.3万亿元人民币,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达到145亿美元,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金额1260亿美元,同时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2905家企业在华投资建厂。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产业集群平台,都已经或将要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创造更多的经贸合作机会。
二是构建高效的交流机制。除了广泛的经贸合作,“一带一路”倡议注重构建两方面的交流机制。一方面是政府政策沟通,“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完善现有多双边合作对话机制,统一合作双方基础设施规则和技术标准,推动监管互认、执法互助、信息共享,中国与各国相继签署“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合作文件等,这都是密切政策沟通的举措。另一方面是民间民心相通,“一带一路”倡议横跨亚洲大陆,沿线国家蕴藏丰富的文明,“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加强人文交流、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合作,推进各国旅游业的发展,以此达到民心相通。
三是探索共赢的合作体系。“一带一路”是由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部分组成的体系。“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建成三大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涵盖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等方面。在“一带一路”倡议外,中国设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也设立了金砖银行,与“一带一路”倡议中设立的丝路基金,共同构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共赢的坚实基础。在“一带一路”倡议不断发展的情况下,除了现有的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合作,还将拓展到社会管理、生态文明等方方面面,“一带一路”将成为一个全面的共赢合作体系。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