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响国际物价乏力应以结构调整顺应局势
对于2014年的中国国际贸易状况,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发布报告认为,中国进出口从过去的高速增长下降到中速增长,增速波动幅度明显收窄,整体走势趋于平稳。中国进口增速降幅明显大于出口增速降幅,呈萎缩性外贸顺差走高的特征。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跳水”,国际各主要经济体通缩压力增大,在此环境下,中国的进出口数据将会有怎样的表现?拉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重要推手何在?对此,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了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学智。他分析,中国进出口数据在2015年大幅改善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将出现需求回暖的信号;控制资源产量、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才是全球提升国际物价以及改善内需的关键。
低迷数据隐藏新动力
1月13日,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跌至47.43美元/桶,跌破全球平均采油成本50美元/桶。同日,伦敦LME3个月期铜价格大跌8%,报收5353.25美元/吨;在2015年开年仅两周之内,铜价跌幅达13%,为自2014年7月以来铜价跌幅(30%)的近一半。
2015年已经掀开一角,中国进出口贸易接下来会有怎样的发展趋势呢?
刘学智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预计2015年进口增速在4%左右的低位。
他分析,由于投资周期导致大宗商品市场供给方产能过剩,并且全球经济的复苏态势较弱,2015年上半年大宗商品价格仍有继续下跌的可能,进口有可能处于很低水平甚至出现负增长;随着年中及以后价格可能触底企稳,加之2014年基数很低,进口增速可能反弹。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报告指出,透过低迷的进口数据看本质,进口需求并不如数据表现得那样差,甚至已经有所改善。
刘学智告诉本报记者,以2014年12月数据为基础进行分析,在进口数量方面,由于前期进口促进政策发挥出一定效应以及在大宗商品价格低位时国内企业选择增加一些进口量的积极效应,中国原油、铁矿石等进口数量会显著提高。
虽然存在进口量的潜在增长推动力,但他对2015年进口仍表示不乐观。“以石油价格为代表的多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跌幅明显大于进口量的增加幅度,进口将会进一步收窄。”
他还强调:“即便进口促进政策发挥效用,但是由于目前中国进口产品结构根据宏观结构调整要求发生改变,所以不会像10年前大量工业生产时的进口需求那么大。”
在出口方面,他告诉本报记者,预计2015年出口状况比2014年小幅改善,全年可能实现7%左右的中速增长。
他谈到,现阶段的世界政经环境短期内难以有所改观,会对外需形成一定冲击,但中国与东盟、俄罗斯经贸往来加深,“一带一路”战略规划落实,亚太经济体加强互联互通,可以推动中国出口增长。
中美两国对国际物价的影响
作为世界第一和第二大经济体的美中两国,在现阶段处于不同的重要时期。两国各自经济发展的行为选择和表现对大宗商品价格将产生什么影响?
有研究表明,2011年秋天,美元略微升值的同时,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开始下跌。那么,从2014年年底至今美元走强以及对美联储加息的预期,是否与大宗商品市场价格也有关联性呢?
对此,刘学智认为,两者间有一定关联,但是,美国加息对大宗商品市场价格状况改善的影响不是特别明显。
他分析认为,以石油为代表,对国际大宗商品产量的控制,才是影响其价格涨跌的关键。
那么,从数量方面来讲,作为世界大宗商品资源消耗的第一大国,中国企业在大宗商品价格低位“囤货”,是否会拉升国际商品价格?
在刘学智看来,中国“囤货”的国际影响不大。以原油市场情况为例,美国大量开采页岩气,加大原油产出,以及美国原油出口限制性政策放宽,是导致国际原油价格跌幅明显的关键原因。与此同时,国际产油国在价格不断走低的局势下仍不减产,对油价下行压力雪上加霜。
他告诉本报记者,中国处于结构调整和去产能的过程中,内需不足,仍未找到新的稳定的经济增长点,进口增速大幅提升的可能性很小。虽然在价格低位时期,增加战略性资源储备可以享受到一定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福利,但是长远来看,这可能导致中国某些企业重回粗放发展和高投入经营的老路,造成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中“倒逼”作用失效。
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