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的“软身段”与“硬立场”
3月8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新闻中心在梅地亚中心多功能厅举行记者会,邀请外交部部长王毅就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中新社发 廖攀/摄
3月8日答记者问时,中国外长王毅展现出“萌哒哒”一面,他两次打出流行的“兔耳手势”,并大量引用名言俗语,将“硬立场”融入“软话语”中,尽显“刚柔并济”的外交身段。
外交无小事,具有很强的“硬度”。涉及中国核心利益、重大关切时,王毅的回答掷地有声,硬气十足。针对中日历史问题,他强调“70年前日本输掉了战争,70年后日本不应再输掉良知”;谈到中国在南海岛礁上开展建设,他直言“只要是合法、合理的事情,我们就有权利做”。
正因外交之“硬”,有人担心“软外交”效果有限,但梳理王毅答问中的“软攻略”,会发现这一方式在传递立场、原则等方面同样不打折扣、句句“中的”。
攻略一,借用流行词。谈到中国的外交成果,王毅说,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好朋友、好伙伴越来越多。“朋友圈”正是自媒体时代的一个热词。
攻略二,套用广告语。谈到全球领事保护应急呼叫中心12308热线,王毅说“有困难,请拨12308”;谈到签证便利化问题,他又提到“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这两句话都是在套用时下耳熟能详的广告语。
攻略三,引用“老人言”。回应日本如何对待历史问题,王毅引用中国一位外交老前辈的话,“加害者越不忘加害于人的责任,受害者才越有可能平复曾经受到的伤害”,把解开中日心结的皮球踢回到日本一边。
攻略四,巧妙打比方。谈“一带一路”战略,强调不是中方一家的独奏曲,而是各方共同参与的交响乐,用音乐类比喻打消域内国家的疑虑;“我们不会像有的国家那样跑到别人家里去搞违章建筑,我们也不会接受在自家院里施工时被人指手划脚”,则在勾勒南海复杂局势的同时,传递出“中国立场”。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外交在保持“硬气”本色的同时,越来越注重“软性”表达。国家领导人在多个场合以“软”取胜、因“软”生效。
习近平的外交范儿给外界留下深刻印象。外出访问,多次发表署名文章,打“文章外交”牌;外交场所更趋多元,瀛台夜话、庄园散步体现出巧思妙劲;外交演讲,穿插小故事,引用到访国典故,容易赢得当地社会的好感。
精通英语的李克强因善打交道、会打交道受到海外媒体的“偏好”。去年访问欧洲期间,他与德国总理默克尔逛超市、向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赠足球、跟意大利总理伦齐谈美食,亲和的外交风格展现无遗。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在“公共外交”勃兴的今天,外交刚柔并济已成趋势,中国也在不断探索外交理论、实践、形式的创新。(记者肖开霖 聂芝芯)
编辑:袁艳责任编辑: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