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服务业的集聚趋势正在不断上升
DRC视角
中国城市服务业总体的集聚水平较高,明显高于第二产业集聚水平,一半以上的服务业增加值集中在服务业发达的30个城市;中国城市服务业有明确的集聚方向,行政等级高、经济规模大的城市以及沿海城市是服务业的主要集聚区;服务业呈现出不断上升的集聚趋势。
近年来,中国服务业发展较为迅速,服务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呈现上升趋势,2012年达到了44.6%。中国服务业就业人数已超过农业和工业,成为非农就业的主体。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服务业总体呈现集聚特征,但在不同城市中呈现出不同的空间组织形态。研究城市服务业空间分布特征及演变趋势,对于认识服务业发展规律,促进服务业和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为了描述中国城市服务业空间分布的特征,本文选择地级及以上城市作为基本的空间单元,利用服务业的增加值等数据来分析城市服务业空间分布的格局和演变趋势。
我国城市服务业的空间分布特征
(一)服务业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及比较优势
由于各个城市的经济发达程度、自然资源条件以及功能定位等不同,服务业在一个城市的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也不同。从服务业在城市经济中地位较高的前20个城市中可以看出:
(1)北京、海口、三亚、拉萨、广州等20个城市服务业在其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服务业的增加值在当地生产总值的占比基本都在50%以上。
(2)服务业比重排名在全国前20位的城市中包括2个直辖市和14个省会城市。一般而言,直辖市和省会城市作为区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承担着重要的服务功能,产业发展的多元化特征突出,其服务业相对于工业更为重要。当然,也存在经济发展较为单一的省会城市。作为西藏自治区首府的拉萨,由于其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以及生态环境等的约束,产业发展以农牧业为主,服务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旅游业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餐饮和住宿业,拉萨的工业发展水平低,2010年规模以上的工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的占比仅为8.9%。
(3)深圳、东莞的经济体量大,深圳的经济总量在全国城市中排第4位,东莞排第22位,此外,深圳和东莞均是市场化程度高的沿海大城市,在市场化力量驱动下的制造业集聚发展并进一步引发对服务业需求的提高。
(4)海口、三亚、张家界等以旅游业为主的城市,虽然服务业是支柱产业,但是相比而言,其服务业和地区经济总体发展体量比较小,经济发展以旅游业的带动为主。以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指标做合计,北京、海口、三亚、拉萨、广州等20个城市地区经济产值占总和的21.8%,而其服务业占总和的比重为31.1%,相比而言,服务业集中度更高。
一般认为,伴随着技术进步、生产专业化程度加深和产业组织复杂化,不同的制造部门中的非生产部门逐渐分离出来,这一过程推动了服务部门专业化的快速发展。进一步以区位商来衡量服务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可以看出,我国部分城市服务业发展的比较优势突出,比如,北京、海口、三亚、拉萨、广州和张家界的区位商超过了1.5,相对于全国服务业而言,这些城市的服务业已经成为当地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产业。而克拉玛依、大庆、金昌、嘉峪关等城市服务业区位商非常低,表明其服务业是其经济发展中的弱势产业,这些城市多数是资源型城市。
(二)城市服务业在全国的分布
通过计算城市服务业在全国服务业中的比重,我们发现,虽然有些城市服务业发展在本城市总体经济中不具比较优势,但其服务业增加值在全国表现反而更加突出。
(1)北京、上海、广州等占全国服务业较高的前20位城市,其服务业占全国的比重高达41.87%,城市GDP占全国的比重累计达到33.30%。
(2)从城市行政等级以及发展区位来看,前20位的城市中多为直辖市以及省会城市,包括了4个直辖市、8个省会城市和4个副省级城市。苏州、无锡、东莞和佛山等4个城市虽然在城市行政等级中属于一般地级市,但经济体量大,都属于东部地区发达的城市,区位条件优越,其服务业和总体经济的发展均在全国占据着重要位置。
(3)从区位条件来看,服务业较发达的前20个城市中有13个是港口城市,上海、广州、深圳、天津、苏州、重庆、武汉、南京、青岛、大连、宁波、东莞、佛山等13个城市包括了海岸港城市、河口港城市、内河港城市,它们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汇聚了大量的人流、物流和资金流,从而促进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唐山市和郑州市的GDP在全国的排名分别为19和20位,其服务业在全国的排名分别为26和23位,唐山市作为海口港城市,其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在全国排第4位,目前唐山服务业的发展主要依靠交通运输业来带动。郑州市是全国重要的铁路、航空、高速公路、电力、邮政电信的主要枢纽之一,是连接华北地区与中南地区最大的物资集散地,交通运输业带动了整个城市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3)从城市群的角度看,有6个城市属于长三角城市群、有4个城市属于珠三角城市群,而环渤海、辽中南等城市群的服务业发展相对较弱。服务业的聚集能够带动城市群的发展,促进城市群的一体化和城市之间的专业化分工。而城市群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城市群的产业关联网络更加密集。
(4)从前20个城市的区域分布来看,有16个城市位于东部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分别只有2个城市。服务业发达、在全国服务业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城市绝大部分都分布在东部地区,东部地区以其雄厚的经济基础、聚集的制造业、开放的市场以及便捷的交通条件等促进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三)服务业在全国城市中的集聚特征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服务业在城市层面呈现显著的集聚特征。我们通过计算服务业的集中率CR3、CR10、CR20和CR30,进一步分析服务业在全国城市中的集聚方向,即服务业趋向于集中在什么行政等级的城市、什么规模的城市、什么区位特征的城市。
通过分析可见,服务业表现出显著的集聚性,至于服务业偏向集中于何种类型的城市,我们利用交叉列联表进行具体分析。本文将城市服务业比重大于2011年全国服务业增加值平均比重43.8%定为服务业发展水平高,服务业比重小于33%定义为服务业发展水平低,其他定义为中等发展水平的服务业。根据城市的行政等级类型、城市规模、城市所在区位和区域等城市特征属性对城市进行划分。然后对各城市类型与服务业比重做交叉列联表分析,从中可以总结得出以下特点:
第一,城市行政等级不同,所掌握的行政资源和权利不同,服务业发展水平也不同。直辖市中属于服务业发展水平高的城市数量是3个,27个省会城市中有19个城市服务业发展水平高,占省会城市的比重为70.4%。5个非省会的副省级城市服务业发展水平都较高。而一般的地级市服务业发展水平高的城市数量非常少,在一般地级市中有129个城市服务业发展水平低,占全部一般地级市的比重为51.6%。所以,从城市行政等级来看,服务业向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集聚,这与城市的行政等级所决定的城市功能相关,行政等级高的城市承担着更多的政治、文化等服务功能。
第二,城市规模不同,其本地市场潜力不同,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显示出较大差异。7个超大城市有5个城市服务业属于高发展水平,而中等城市和小城市服务业发展水平低的数量较多,服务业发展水平低的中小城市的数量占比都超过了50%。所以,从城市规模结构来看,服务业主要集聚在经济规模大的城市。
第三,城市区位不同,服务业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差异。沿海省市的城市服务业发展水平明显高于非沿海省市的城市。沿海省的城市高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有20个,非沿海省市中有多达101个城市的服务业发展属于低水平。从区位上来说,由于沿海省的城市可获得更多的外部资源和更多的对外开放机会,沿海城市外向发展功能强,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高水平的服务业向沿海发达城市的集聚特征明显,地理区位对于服务业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影响。
第四,根据城市所在的区域不同,服务业发展水平高的城市更多集中在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城市服务业发展水平偏低。东部地区服务业发展水平高的城市有19个,而东部地区服务发展水平低的城市数量非常少,仅有15个城市,占东部地区城市数量的17.2%。中部地区服务业发展水平低的城市数量较多,有53个,占中部地区城市数量的66.2%。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服务业中低水平的城市数量都比较多。
城市服务业发展的空间演变趋势
从总体上看,2000年到2011年服务业区位基尼系数不断上升,2000年服务业区位基尼系数为0.559,2011年上升到0.594。这表明在城市层面上服务业的集聚趋势不断增强。服务业区位基尼系数两次较大的变化分别发生在2004年和2008年,可能的原因在于,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对服务业增加值进行了修订和整理。第二产业区位基尼系数在2005年达到峰值后迅速下降,主要由于东部地区土地价格、劳动力成本、环境约束等因素的影响,东部地区一些制造业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造成第二产业空间分布格局的新变化。第二产业集聚程度的下降导致了整体经济向相对分散的均衡化方向发展。而由于服务业的集聚水平仍处于上升阶段,所以整体经济的分散化速度小于第二产业集聚水平下降的速度。
结论
本文通过区位基尼系数、集中率、区位商等指标,分析了中国城市服务业空间分布的特征和演变趋势。可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一是中国城市服务业表现出较高的集聚特征。中国城市服务业总体的集聚程度较高,一半以上的服务业增加值集中在服务业发达的30个城市中。服务业的集聚程度不仅高于总体经济,也高于第二产业。
二是中国城市服务业有明确的集聚方向。行政等级高、经济规模大的城市以及沿海城市是服务业的主要集聚区。港口城市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通过利用便利的区位条件汇聚了大量的人流、物流和资金流,从而促进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从区域角度来说,服务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从城市群的角度来说,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是服务业发展较为集中的地区。
三是中国城市服务业呈现出不断上升的集聚趋势。从总体上看,2000年以来城市服务业集聚程度不断上升,服务业区位基尼系数从2000年的0.559上升到2011年的0.594。
本文的启示在于:第一,城市化进程和城市规模的扩大有利于促进服务业的集聚与发展。由于服务业在城市中的发展表现出集聚化的特征和规律,所以应该按照规模化和集聚化的要求推进城市服务业的发展。应充分利用城市群内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强服务业的网络化发展,并充分利用城市群所带来的集聚效应。第二,服务业发展水平因城市行政等级、规模、区位以及区域条件的差异而不同,因此不能仅用服务业的比重作为判别城市发展水平的指标。虽然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在工业化过程中服务业的比重会上升,但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由城市的特征来决定,因此不能单一用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作为判别城市发展水平的指标。
(作者单位分别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