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全球卫生事业提供新动力

19.01.2017  03:34

  当今世界,医疗卫生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领域发展的关系日益密切,对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影响不断上升。中国高度重视世界卫生组织的重要作用,同世卫组织有着长期良好合作关系,通过促进中西医结合及中医药在海外发展,推动更多中国生产的医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共同帮助非洲国家开展疾病防治和卫生体系建设等,为促进全球卫生事业、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作出了巨大贡献。   过去数十年来,中国一直通过双边援助等形式支援非洲国家乙肝、脊髓灰质炎、破伤风和黄热病等疫苗,帮助非洲国家开展疾病防治和卫生体系建设。特别是2014年,西非地区暴发了史无前例的埃博拉疫情。在这场人类共同抗击灾难的斗争中,中国贡献再一次受到世界瞩目,中非黄金般的情谊再一次熠熠生辉。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高度赞赏中国为抗击埃博拉疫情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对疫区国家提供的帮助与支持,认为中国所做工作为国际社会树立了典范,起到了带动作用。   疫情伊始,中国政府就积极响应联合国和世卫组织的呼吁,充分调动多方资源,先后提供了多批紧急援助,总额至少达到7.5亿元人民币,覆盖非洲13个国家和联合国、世卫组织、非盟等国际和地区组织。中国在疫区三国有大约700名医疗专家和医护人员,在当地支持并参与疫情防控工作。   在此基础上,中国还积极与疫情肆虐的西非国家一起分享抗疫经验。从“非典”出现到应对H7N9禽流感,中国通过了一次次疫情“大考”,积累了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丰富经验。此次埃博拉疫情凶猛、形势严峻,中国在严防疫情进入的同时,也积极与他国一起分享抗疫经验。针对西非国家公共卫生治理经验薄弱的情况,中国派出的专家组重点介绍了中国抗击“非典”和防治H7N9禽流感等公共卫生事件的做法。   2015年,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因其“对治疗疟疾新药的发现”,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科学家在中国本土从事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科学奖,表明了国际科学界对中国传统医学的高度认可,以及对中国科研实力不断成长带来丰硕成果的全面分享。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齐拉特就感叹道,“中国传统的中草药也能给科学家们带来新的启发”。   疟疾是世界性传染病,上世纪60、70年代曾经每年感染数亿人,并导致以孕妇和5岁以下儿童为主的几百万人死亡。从一棵棵普通青蒿草中提炼出的一种神奇物质,让人类彻底告别了这一致死疾病的困扰。根据世卫组织《2014年世界疟疾报告》,世界各国尤其是非洲地区投放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剂量呈不断增长态势,2013年全球公共部门共计投放1.81亿剂青蒿素联合疗法,其中非洲地区就占了1.72亿剂。在非洲大地,各国卫生官员、医生和患者无不传诵青蒿素抗疟疾的神奇效果,并称之为“中国神药”“东方神药”。   中医药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医药尚未进入中国的久远年代,中医药就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据世卫组织及相关机构的统计数据,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171个国家和地区,针灸在103个国家明确使用,中医医疗(含针灸)机构达8万多家,海外各类中医药从业人员约有30万人。截至目前,中国已与外国政府及有关国际组织签订了83个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和近百个含有中医药合作内容的双边政府间协议,中医药正在惠及更多国家的人民。   如今,中国又积极支持在全球、区域、国家层面推动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卫生相关目标,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不断拓展医疗卫生合作。世卫组织高度评价中国在全球卫生合作领域的重要贡献,认为中国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发挥了领导作用,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富有远见,为新形势下全球合作和全球治理提供了新的模式,将为国际卫生事业提供新的推动力,为世界人民的健康作出更大的新贡献。(经济日报记者 陈 建)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