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发现最早中华乳齿象头骨 改写中华乳齿象起源和迁移史
乳齿象化石抢救发掘现场 吉学平/摄
乳齿象化石出土状态 吉学平/摄
乳齿象化石 吉学平/摄
昆明信息港综合整理 近日,美国《哺乳动物进化》杂志发表了一篇关于云南昭通发现的最早的中华乳齿象头骨化石研究的文章。通过对这块化石的研究,研究人员把中华乳齿象的化石记录又向前推进了约一百万年,并且把中华乳齿象最早的起源地推向了云南含古猿的晚中新世地层分布区。这项成果有望解开长期以来困扰古生物学界的中华乳齿象的起源和迁徙谜团。
据介绍,该研究是由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昭通市文物管理所、昭阳区博物馆等单位的20多人组成的专家团队合作完成的系列成果之一。项目第一作者、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世骐研究员认为中华乳齿象是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一种独特的长鼻类化石,上新世和早更新世时期在该地区广泛分布,之前最早发现于中国山西的榆社盆地。然而,由于缺乏更早的化石记录,国际上主流学术观点一直认为,中华乳齿象是由美洲的居维叶象亚科的某一成员进化而来,在上新世时进入东亚,到达中国北方。而在昭通水塘坝新发现的中华乳齿象的头骨,把中华乳齿象的化石记录又向前推进了约一百万年,并且把中华乳齿象最早的起源地推向了中国云南含古猿的晚中新世地层分布区。
该研究指出,中华乳齿象在早期牙齿形态上有一些脊型化的倾向,从而容易与同时存在的轭齿象类混淆,造成中华乳齿象的祖先类型长期难以被识别。该研究同时也指出,在最晚中新世,由于青藏高原的持续隆升,造成东亚夏季风的增强,使中国北方在最晚中新世和上新世气候变得比先前更加湿润,这就促使中华乳齿象和剑齿象等喜湿的动物在该时期向北迁移。
项目中方负责人吉学平研究员介绍,上世纪六十年代,昭通就发现早期剑齿象——昭通剑齿象新种。半个多世纪以来,出土了大量的剑齿象、脊棱齿象、中华乳齿象、嵌齿象等大量不同种的象化石出土,包括多次发现的保存精美的骨架, 这些发现曾经引起周明镇、邱占祥、张兴永、时墨庄等几代古生物学家的关注,但直到2007年本项目开始才正式确认含化石的准确层位。丰富的象化石显示云南地区是早期象类的起源和演化中心之一。
中华乳齿象起源之争
学术界有两大观点
1937年,人们在山西榆社发现了一个完整下颌附有第三臼齿的标本,根据伴生动物群的研究,其年代为上新世(距今300万年前)。后来,德国学者Tobien等人以这一标本为模式标本建立了中华乳齿象属,该属化石主要产于我国。
1980年,古生物学家在陕西汉中的晚上新世地层中发现了汉江中华乳齿象的完整骨架,这是目前发现的最完整的中华乳齿象的材料。
2013年的《科学通报》刊发了一篇研究成果,古生物学家在安徽繁昌人字洞中发掘了完整的中华乳齿象头骨、下颌骨、臼齿列及头后骨骼化石。这是中华乳齿象头骨化石在我国第四纪地层中的首次发现。另外,在日本、泰国等地也发现了中华乳齿象的化石。
昭通水塘坝发现头骨化石
有望揭示中华乳齿象起源
围绕中华乳齿象起源的这一争议,将随着在昭通水塘坝发现的中华乳齿象的头骨化石而逐渐明晰。
2007年在昭通水塘坝出土的丰富化石中,有一具中华乳齿象头骨化石,被命名为“先中间中华乳齿象”新种。通过对这块化石的研究,研究人员指出,中华乳齿象在早期牙齿形态上有一些脊型化的倾向,从而容易与同时存在的轭齿象类混淆,造成中华乳齿象的祖先类型长期难以被识别。
研究人员表示,昭通水塘坝发现的这个化石,有望解开长期以来困扰古生物学界的中华乳齿象的起源和迁徙谜团。
这项研究2006年最早得到美国加州大学人类起源研究项目(RHOI)项目资助获得重要发现,2009年以来得到云南省科技厅基础研究重点项目、昭通市政府、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宾夕法利亚大学、美国贝尔玛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昭阳区政府等的经费资助。(春城晚报 云南日报 记者杨质高 陈云芬)
编辑:周智宇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