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两会】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2016年,省委、省政府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思想为基本遵循、科学指南,第一时间把中央决策部署转化为全省统一意志和行动方案。各级领导逢会必讲扶贫、调研必看扶贫,带头挂联贫困村、结对帮扶贫困户,做到政策、资金、项目和工作力度“四优先”,形成五级书记抓扶贫、各级干部主动参与的良好态势。全年有望实现12个贫困县摘帽、1253个贫困村出列、120万贫困人口脱贫。
“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围绕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纷纷表示,只有横下一条心,加大力度、加快速度、加紧进度,才能赢得这场事关千万人幸福、事关全面小康目标的硬仗。
锁定精准抓落实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省贫困地区的情况千差万别,如果搞大水漫灌、大而化之,必然事倍功半、费而不惠。这就更加要求各地扭住“精准”二字,找对“穷根”进行靶向治疗,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精准到户、精准到人。
在马克伟委员的手机里,保存着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大仓镇木郎村挂钩贫困户档案,点开文档,人口数、致贫原因、产业收入、低保补助等信息一目了然。巍山县在全省率先开展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农村低保户“二合一”工作,围绕“把最贫困的群众找出来”要求,严格按照标准和程序对贫困人口进行再次识别,变动率达52.8%。在解决好“扶持谁”的基础上,巍山县对贫困户脱贫有计划实施“六个一批”分类精准帮扶,目前,全县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均已达到脱贫退出指标要求,贫困人口发生率低于3%。马克伟建议,要把精准要求贯穿于扶贫工作的各个环节,在精准识别上下功夫,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做实功,才能在精准脱贫上取得实效。
“按照‘五查五看三评四定’识别程序和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退出‘695’标准,蒙自市组成精准识别工作队,做到政策群众知晓、评议群众参与、进出群众签字、结果群众认可。”侯梅姝代表表示,“说一千道一万,落实才是硬道理。只有把贫困户装在心里,才能真正扶在点上、扶在根上。”
培育产业强支撑
发展富民产业,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途径。代表委员表示“输血”变“造血”,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才能让贫困人口强筋壮骨,在小康路上行稳致远。
李开德代表介绍,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围绕“脱贫、摘帽、增收”目标,全县整合产业发展资金9000多万元,引导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烤烟、中药材、核桃、马铃薯、花椒和发展黑山羊养殖,目前全县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00元以上,家家户户住进了安全稳固的房屋。
李开德介绍,禄劝将依托生态优势,强化产业发展,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生态特色种植业、高价值养殖业等,实现“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目标。
目前,我省已构建起省、州市、县、乡镇“竖到底”,各行各业参与“横到边”的扶贫大格局。经过调查研究,蔡绍宽代表的关注点落在扶贫产业的整体规划上,“虽然扶贫面对的是千家万户,但同样需要在全省层面的宏观调控、指导和管理,否则有可能变为盲目施策、各自为政,导致产业重复化、产品同质化,影响资源、资金使用效益。”他建议,把扶贫产业进行统一规划,扶贫办与农业、发改、林业、水利等部门密切配合,充分论证贫困地区的区位、产品、地理自然条件和传统种养业优势,对产业扶贫既有宏观规划,又加以微观指导。“扶贫不仅是到2020年的阶段目标,而且是事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教育扶贫拔穷根
由于缺乏良好教育,一些贫困地区人口普遍存在“打工没技术,创业没思路,务农没出路”的状况,要想拔掉“穷根”,就得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掌握一技之长,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张学理代表认为,目前,我省贫困地区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是致贫的重要原因之一,职业学校一旦能够与当地的产业发展融合,走出一条产教融合的路子,不仅可以有效减轻家庭供养学生读书的经济负担,还能通过就业增加家庭收入。“‘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职业教育办好了,就能达到一人就业创业、一家脱贫摘帽的效果,真正阻断贫困传递。”
徐小芳委员资助了20名从高中到大学的贫困学子。通过深入调研,她发现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上不去,关键是师资不行,乡村教师流失现象屡见不鲜,大学毕业生又不愿意到边远地区。今年1月,她参与了2016马云乡村教师奖云南地区选拔,13位优秀乡村教师获奖,“通过活动,打造一支由老师、班主任、校长组成的稳定的高素质农村教师队伍,带动他们转变教育理念,培养贫困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鼓励他们走出去,为家庭带来更多经济效益回报。”
2017年,离全面小康又近了一步,脱贫攻坚,时不我待,这是一份勇气和担当,更是一份责任和使命,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必能交出消除贫困、共同富裕的满意答卷。
云报全媒体记者 李树芬 浦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