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传统中国全方位、多领域对外开放的和平友好之路

07.10.2014  18:41

  1877年,费迪南•冯•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出版《中国实地旅行考察报告》(China: The Results of My Travels and the Studies Based Thereon)一书,在书中把公元前114年至127年中国与中亚、印度之间丝绸贸易的通道称为“丝绸之路”(德文Seidenstrasse或 Sererstrasse,英文Silk road)。137年来,中外关系史、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史、世界文明交流史的研究日新月异,取得了汗牛充栋的丰硕成果。丝绸之路一词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新内涵,以更加丰富而生动的真实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公元前9~4世纪以来丝绸之路形成与发展的历史,不仅包含了悠久而持续的丝绸贸易,而且谱写了传统中国全方位、多领域、长期持久地追求和平发展的对外开放史。丝绸之路成为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世界文明交流与共享史上,意义重大、特色鲜明的精彩华章。

   (一)丝绸之路与传统中国对外开放的空间布局

  四川盆地、黄淮流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传统中国丝绸的核心主产区。丝绸贸易以主产区为中心,广泛而持久地向东、南、西、北各方运出销售。其中不少丝绸以主产地为起点,最终的销售市场跨出了传统中国边界,由此形成了多条内联主产区,外接界外市场的丝绸对外贸易通道——丝绸之路。考古资料、中外历史文献,季羡林《中国蚕丝输入印度问题的初步研究》、李学勤《三星堆文化与西南丝绸之路》等重大研究成果表明,至迟公元前9~4世纪中国生产的丝绸已运到了今天的印度、中亚、西亚等地。以丝绸贸易为基础,由多向、多条对外通道共同组成的丝绸外销网络,至迟在汉唐时期已全面形成。根据丝绸贸易通道的走向及沿线的主要地理特征,丝绸之路可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两大系统。

  海、陆两大系统的丝绸之路,结合具体各条丝绸之路的方位、走向,又可大致分为北方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进一步与沿途地理、交通状况相结合,还可细分为西北丝绸之路(沙漠绿洲路)、西南丝绸之路(南方陆上丝绸之路)、东南丝绸之路、东方海上丝绸之路、北方海上丝绸之路、东北亚丝绸之路、东北丝绸之路、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等等。甚至总体地理条件、走向一致的丝绸之路,实际也有多条具体路线。如西北向的绿洲丝绸之路,不仅可分为北线、中线、南线3条路线,而且还有东、中、西段之别;海上丝绸之路不仅在走向上有南向、东向、北向之分,而且同属西下南洋一线,又有东海出海、南海出海之别,或有南海丝路之称。相近相邻的丝绸之路之间,又有多条道路相通,广泛存在着相互交叉连接、交替互补等现象。由海陆两大系统、多条相互关联的对外贸易通道,共同组成了有机联系、和而不同的丝绸之路网络系统,构建了传统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基本空间布局。

   (二)丝绸贸易与传统中国对外开放的广阔领域

  诚然,丝绸始终是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商品之一。这也正是传统中国外贸商路或对外经济文化交往通道堪称丝绸之路的基本依据。从先秦汉唐,到宋元明清,无论陆路海路,还是东南西北,丝绸贸易在传统中国对外贸易中都始终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海关贸易报告》的统计以及郑友揆先生在《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中的研究表明,清末民国时期,丝绸出口货值仍长期占全国出口商品总值的1/3~1/4。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1936年,丝绸仍旧是全国名列第二位的大宗出口商品。

  同时,随着传统中国对外经贸关系、丝绸之路沿线经济贸易关系发展,茶叶、瓷器、纸张、书籍、棉货、香料、药材、珠宝玉石、金属制品,沿途以及相关地区的各种农牧产品、工矿产品、科技文化产品,先后加入到了丝路贸易中来。欧亚大陆内外的科技教育、思想观念、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等,随着人口流动、信息传递,也沿丝绸之路广泛传播。丝绸之路成为包括丝绸贸易但贸易商品远不限于丝绸,以贸易为纽带但远远超越经贸关系的中外经贸文化交流通道,成为连接和沟通世界文明的桥梁。于是,陶瓷之路、茶叶之路、书籍之路、纸张之路、香料之路、玉石之路、钱币之路、白银之路、佛教之路等等,从同领域,在不同时期,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丝绸之路的内涵,从不同角度不断拓展传统中国对外开放的领域。丝绸之路一词,也随之成为“中外商路或经济文化交往通道的总称”。

   (三)丝绸之路与传统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精神

  丝绸是传统中国特有的名产,深受中外消费者的欢迎。《诗经》中已留下了中国乡村中朴素而友善的丝绸贸易——“抱布贸丝”。以此为起点,数千年的丝绸对外贸易中,充分体现出了传统中国平等往来、和平友好、共谋发展、同享文明成果的对外开放精神。从汉唐时期的绢马贸易,到宋元市舶贸易、明清开关互市,丝绸贸易总体上属于“以其所有,易其所无”的平等交换,具有突出的互通有无、分享劳动成果、文明成果的特征。官方主持的对外贡使贸易,也总是通过赠送、回馈丝绸,讲信修睦,礼尚往来,厚往而薄来,协和万邦。郑和七下西洋,则把丝绸作为传达和平友好的信物,带往沿途各国。在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下,丝绸还用于化解中国对外开放中面临的矛盾和冲突,不同程度发挥了化干戈为玉帛的作用。

  但是,丝绸之路上平等往来、和平友好的局面,仍旧难免遇到邪恶的挑战,面临战争的考验。英国学者彼得·霍普斯克(Peter Hopkirk)曾在《丝绸之路上的外国魔鬼》(Foreign devils on the Silk Road: the search for the lost cities and treasures of Chinese Central Asia)一书中,揭露了外国魔鬼在中国境内丝绸之路上的丑恶行径。近代史上,殖民主义、法西斯主义者一度沿着丝绸之路全方位入侵中国。继续全面扩大、深化拓展对外开放,与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维护丝绸之路上的平等友好往来一道,成为中华民族必须同时当担的双重使命。中华民族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继续扩大对外友好交往,全面开展了艰苦卓绝的反侵略、反殖民、反法西斯主义的斗争,并得到了坚持正义、爱好和平的世界各国人民的关心、支持和参与。马尔克·尼古拉耶维奇·马尔琴科、格里戈里·阿里莫维奇·库里申科、诺尔曼·白求恩、汉斯·希伯、张元豹、柯棣华、宫川英男、威廉·瑞德等一大批国际友人来到中国,与中国人民并肩作战,为追求正义、维护和平,献出了自己宝贵生命。丝绸之路成为中华民族秉持平等友好、共同分享文明成果的对外开放精神,与反对殖民主义、法西斯主义的正义力量,共同追求和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国际通道。

  数千年来,丝绸之路从无到有,源远流长,历尽艰辛,铸就煌辉。它突破山川险阻,戈壁沙漠,越过惊涛骇浪,浩渺海洋,传播、交流、分享世界文明成果。从传统中国来说,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的丝绸之路,既是全方位、多领域长期持续对外开放的通道,又蕴含着鲜明的追求平等往来、和平发展、共享文明成果的对外开放精神。丝绸之路所体现的对外开放,远远超越了特定时期、一定范围的闭关自守,谱写了一部历史悠久、生动鲜活、精彩纷呈的全方位、多领域和平友好对外开放史。为我们面向未来,开拓创新,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国特色新丝路,迈向对外开放、和平发展的新时代,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历史滋养。

   作者简介: 王文成 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博士,研究员

   参考文献

  1、季羡林:《中国蚕丝输入印度问题的初步研究》,《历史研究》,1955年第5期至1956年第4期连载。李学勤:《三星堆文化与西南丝绸之路》,《巴蜀文化研究集刊7·南方丝绸之路论集2》,巴蜀书社,2012年。

  2、梁州:《十多年来西南丝绸之路研究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1994年第8期;段渝:《南方丝绸之路研究论集》,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8年。

  3、刘永连:《“东南丝绸之路”刍议》,《海交史研究》2013年第1期。

  4、刘凤鸣:《山东半岛与东方海上丝绸之路》,人民出版社,2007。

  5、朱亚非:《山东早期的纺织业与北方海上丝绸之路》,《管子学刊》1993年第1期;《论早期北方海上丝绸之路》,《三条丝绸之路比较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1。

  6、傅朗云:《东北亚丝绸之路初探》,《东北师大学报》,1991年第4期。

  7、龚强:《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考》,《黑龙江档案》,2009年第6期;程弓:《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黑龙江史志》2012年3期~2013年12期连载。

  8、张柱华主编:《“草原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2010年。

  9、纪宗安:《试论南方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中外关系史论丛》第4辑,1992;孙光圻、李宝民:《海上丝路与陆上丝路衔接探微》,《海洋开发与管理》,1998年第4期。

  10、根据《中国海关贸易报告》统计,1868年至1936年间,中国出口货值中丝绸货值长期占1/3~1/4,与茶叶交替排名出口获值的第一、第二位。尽管随着出口商品的增多,丝绸出口货值的比重急剧下降,但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1936年,全国丝绸出口货值仍占出口总值的7.8%,仍保持着名列第二的大宗出口商品地位。参见郑友揆:《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11、《“丝绸之路”与“书籍之路”》,《浙江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12、王文成:《西南、西北、海上丝绸之路比较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云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13、彼得·霍普科克(Peter Hopkirk)著,杨汉章译:《丝绸之路上的外国魔鬼》(Foreign devils on the Silk Road: the search for the lost cities and treasures of Chinese Central Asia),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年。

                                                                                                                          (转自中国社会科学网)

  • 关键字:丝绸之路 传统中国 多领域 对外开放 和平友好
  • 责任编辑: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