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川移民安居乐业稳步迈小康

30.06.2020  09:40

扶贫车间里实时更新的计件屏显示着女工一天的劳动所得,从前没有一技之长的贫困户在城里找到护工工作……6月的东川欣欣向荣,广袤的红土地上,贫穷落后的面貌正在改变。这个昔日贫困发生率达52.6%、全市唯一的国家级深度贫困县实现美丽转变,一系列精准施策成果为其他地区推进脱贫攻坚提供了经验,作出了示范。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在东川,“水土”已不能满足群众的发展需要。东川的深度贫困成因复杂,有历史、现实和环境因素,富矿资源逐年枯竭,“铜业经济”日渐式微。加之境内海拔落差达3649.1米,农业发展上不了规模、组织化程度不高,全区农业人口人均耕地仅0.82亩。特殊的地理环境因素也使得辖区内农村危房、采空区、塌陷区、地质灾害隐患区数量众多,严重影响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实施易地搬迁刻不容缓。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这个集深度贫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老工矿城市等于一体的贫困县区,开始在易地扶贫搬迁、就业扶贫、健康扶贫等方面开拓创新,在移民安居和有效减贫的征程中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走得有成效。2019年4月,东川区实现脱贫摘帽,退出贫困县序列。如何从脱贫迈向小康,成为东川接下来的工作重点。

搬出去换个活法

每天下午4点30分,王家顺都会到距家10分钟路程的幼儿园接4岁的孙子。爷孙两人回到小区后,王家顺常会去社区超市逛逛,在单元楼前和邻居拉拉家常。如今日子舒适安逸,是过去生活在乡下的他想都没想过的。

2016年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后,东川区按照国家和省、市要求,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六类地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范围内,聘请第三方对迁出区进行调查核实,精准识别搬迁人口。2017年10月,东川区打响易地扶贫搬迁“第一炮”,同步征地、同步设计,一并启动实施,数十栋崭新明亮、配套完善的现代化住宅楼陆续在城区内拔地而起。目前,东川区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8740户32771人,在城区组建了铜源、铜润、铜晖、鲁嘎4个社区,安置铜都、碧谷、汤丹、因民、舍块、红土地6个乡镇(街道)53个村(居)委会169个小村,共计6975户25460人。搬迁户城镇化安置率达95.67%,是昆明市城镇化安置率最高、后续保障最完善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

离开了世代居住的大山包,帮助老百姓在新家建立身份认同和归属感,完善配套设施和社会服务,是打开新居家门的第一步。东川区成立了移民新区党工委和移民新区管委会,托管新成立的移民搬迁居民社区。建立28个楼栋党支部、119个党小组,联系到户,帮助村民尽快将生活与城市节奏接轨。搬迁户曾舜说:“刚搬来的时候,我妈怕找不到回家的路,不敢出小区。现在好了,她遇到不会的、不懂的就打电话问楼长或者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熟悉以后,自己一个人也可以出门买菜、坐公交车去医院看病了。

东川区移民新区管委会主任王顺帮说,现在,每个社区都建有社区卫生服务站、就业服务大厅、村史馆、便民服务中心和司法服务中心,全面统筹搬迁群众就业、社保、就医、教育等公共服务保障。同时从高从优落实政策,做好迁出地到迁入地低保、医保、养老保险的转移衔接工作,已完成农村户籍转为城镇居民3527户,农村低保转城镇低保748户1326人,安置易地扶贫搬迁学生就近就学2250人。

农民变工人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是东川区委、区政府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始终坚持的原则。离开了土地的农民搬到城里,有一份工作是最大的民生。帮助农民就业是东川扶贫攻坚的首要大事。

6月6日是东川区人社局送岗服务的日子,18名搬迁群众将到五华区、官渡区从事园林绿化和保洁工作。50岁的李开粉早早来到区人社局前的小广场集合,背着行李、戴着小红帽的她眼神中充满期待。“我是去年才从红土地镇起嘎村搬迁过来的,在家闲着没收入也不行,到昆明干绿化,一个月能挣3000元,还包住,这次我要出去闯闯。”为满足搬迁群众多元化就业创业服务需求,东川区创新公共服务方式,通过劳务输出、就近就地、技能培训、扶贫车间、开发公岗“五个一批”措施分类施策。全区12.4万农村劳动人口实现就业11.3万人,在家创业8087人。

目前,东川区与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建立了劳务输出合作机制,促进有外出意愿的贫困户到外地就业。同时,在就业输出地建立就业扶贫基地,集中管理、统一培训,让搬迁群众掌握一门技能。仅在2017年就开办中式烹调、保健按摩、焊工、育婴师等工种77个班次。乌龙镇大水井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解天培经区人社局输送,来到昆明高新区务工。在基地的培训和帮助下,加盟开设送水站,为基地和周边企业供应饮用水,小站现在经营得有声有色。

除劳务输出外,为解决50岁以上中老年人及需要照顾家庭的女性搬迁户的外出务工难题,建在老百姓家门口的扶贫车间应运而生。“我家到冷库走路10分钟就能到,平时帮着清理、打包蔬菜,做做保安工作,一个月能拿到1500元的工资。时间自由也不累人。”家住康和园的因民镇青龙山村搬迁户杨兴朝一边剥着卷心菜一边说。他今年62岁,能在家门口的蔬菜分拣车间找到这份工作,他和家人都很满意。

东川区人社局副局长刘杰介绍,东川区采取了“服务窗口+劳务公司+企业(合作社、扶贫车间)+易地搬迁劳动力”的运行模式,整合搬迁点周边闲置厂房资源,分区、分点推进就业扶贫车间、扶贫工厂建设。目前,东川区已认定扶贫车间35个,解决了1087名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就业问题。

上学不难看病不贵

辛辛苦苦几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疾病是导致农村人口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脱贫攻坚中的“硬骨头”。2016年4月,东川区在全省率先开展健康扶贫工程,每年由区政府筹集安排专项资金1000万元,设立健康扶贫资金专户,专项用于健康扶贫医疗救助工作,聚焦让贫困群众“方便看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尽量少生病”4个目标,出台系列政策,为贫困地区健康扶贫贡献了东川方案。

现在看病方便啦,在家门口就可以看,医生还是区中医医院的专家呢。”阿旺镇大石头村建档立卡户李永强说起家门口就医的事忍不住竖起了大拇指。现在,贫困人口到区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免收押金,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出院“一站式”结算;住院费用实际报销比例达不到90%的部分和28种疾病门诊费用实际报销比例达不到80%的部分,由政府兜底保障给予救助,确保个人住院医疗费用自付比例不超过10%,28种疾病门诊医疗费用自付比例不超过20%……一项项医疗兜底破解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东川区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人员从2016年初的4303户13986人,减少到2019年的128户350人。

教育方面,东川区牢牢抓住精准资助和控辍保学两项重点工作,彻底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持续落实不同教育阶段“两免一补”和生活补助等措施,从学前教育到义务教育阶段,政府兜底提供每生每年300元、1000元、1250元到2500元不等的生活补助,设立每年5000元扶贫专项助学金,帮助建档立卡家庭的大学生。从昆明市第三中学、昆明市中华小学、昆明市教工一幼等学校继续选派骨干教师帮扶东川区,加快东川区示范幼儿园、东川五小、东川三中建设进度,满足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子女就学需求。

最近,好消息频频从东川传出,“东川大洋芋”获得农业农村部颁发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因民镇土鸡、羊肉、小米辣、芭蕉、松露、土蜂蜜进入昆明市场;易地扶贫搬迁配套小学尼拉姑小学、洗尾嘎小学先后建成。东川区区长陈江说:“东川的脱贫攻坚工作,近期靠就业、中期靠产业、远期靠教育,这是东川百姓脱贫致富的根本。”(昆明日报 记者冉光雯  殷雷)

扶贫路上 昆明教育播撒希望的“种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政府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云南迪庆藏区告别绝对贫困
  6月27日,总台央视记者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扶贫办获悉,截至目前,迪庆州贫困人口由2015年19553户74139人,已减少至508户1579人,贫困发生率由24.云南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