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川建筑“穿胶鞋”抗震 以柔克刚更稳固
地震是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经统计,地震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主要原因是房屋建筑倒塌和工程设施破坏。东川区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最高抗震设防烈度的地区之一。9日、10日,市防震减灾局工作组走进东川机关单位和寻甸某部队,开展应急救护技能培训、宣传防震减灾知识。9日上午, 东川区模拟场景为“东川区铜都街道办事处机关大楼2楼储物间,因地震造成起火等事故”的演练。演练结束后,工作组一行实地察看了东川区减隔震建筑工程建设等情况。
市防震减灾局
进机关宣传防震减灾知识
9日上午8点30分,东川区模拟场景为“东川区铜都街道办事处机关大楼2楼储物间,因地震造成起火,可能烧毁重要档案;人员逃生时,可能造成烧伤、窒息、踩踏等事故”的演练。大楼内人员疏散完毕后,工作人员向铜都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传授教授了干粉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及要领随后,东川区红十字会现场模拟了伤员心肺复苏等抢救措施。演练结束后,工作组一行实地察看了东川区减隔震建筑工程建设情况、无线电应急通信指挥系统建设情况、地震应急辅助决策系统建设情况。
10日上午,工作组一行走进寻甸县某部队,向部队官兵展示和教授各类应急救援破拆器械,发放救援应急包。市防震减灾局从上月12日启动防震减灾进农村、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部队、进家庭“七进”活动以来,在农村组织地震应急逃生演练,在学校召开“四会”进行宣传动员,开展“四种课堂”教育等;防震减灾进机关进部队活动结束后,至此“七进”活动全部结束,活动范围覆盖全市14个县(市)区。
以柔克刚
建筑隔震技术精髓
东川区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最高抗震设防烈度的地区之一,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地震加速度设计值不小于0.4g,为降低地震对建筑的损害,东川区95%以上的房屋建筑采用橡胶隔震垫技术。据东川区防震减灾局副局长毛红柱介绍,传统建筑把上部结构和基础牢固地连接在一起,这样地震时地面运动的能量就经过基础传输到上部结构,使结构发生振动和变形,当结构受力超过其结构强度时,便发生破坏甚至倒塌。为了抵抗地震的破坏,传统建筑物抗震技术是通过增大梁柱截面的尺寸、增加梁柱配筋和提高建筑材料强度等方法来实现。
“建筑隔震技术的不同于传统的抗震技术,其‘灵魂’在于是‘以柔克刚’。”毛红柱说,目前工程界最常用的橡胶支座隔震系统一般是在建筑基础和上部结构之间,设置专门的橡胶隔震支座和耗能元件(如阻尼器和滑板支座等),形成刚度很低的柔性底层,称为隔震层,以延长整个结构体系的自振周期、增大阻尼,减少输入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达到预期防震要求。隔震建筑的设计目标是“双保护”不仅保证结构主体及非结构构件安全,同时要保证内部设备功能完好,地震后能够正常运转。隔震结构的地震反应仅为传统抗震结构(非隔震结构)地震反应的1/6—1/3,大大减弱了地震对建筑物破坏程度。隔震垫由橡胶和钢板构成,采用隔震技术的房屋建筑地震时的地震力会减少40%以上,可以有效地减少地震力对于建筑主体结构的破坏力,保护整个建筑在地震袭击后的基本功能,从而提高建筑内部设施和人员的安全性。目前建筑使用的隔震垫直径在80公分到200公分不等,价格也在5000至40000余元不等。
隔震技术建筑
结构选型更自由灵活
东川区住建局总工程师毕波介绍,使用隔震垫的建筑,在结构安全性得到极大提高的同时,还能显著降低工程造价,从根本上避免或者大大降低了地震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而且,隔震建筑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比同一环境下抗震结构要小,使上部结构构件和节点的截面积、配筋减少。因此,应用隔震技术的房屋总体减少使用不可再生资源钢材、混凝土用量,并且增加橡胶加工业及机械加工业产值,减少了高能耗产品和高污染产品的使用。
毕波说,由于采用隔震技术,上部结构受地震影响大大减小。在结构计算过程中,从高设防烈度降为较低甚至一般的设防烈度,从极难处理结构计算模型转变成相对简单的计算模型,大大降低了结构设计难度和工作量。因此,结构选型更自由灵活。“此外,建筑的结构设计容易了许多,并且较大幅度地减小了梁柱的截面尺寸,可以更有效地设计建筑结构的空间。”“采用隔震垫技术的建设,抗震措施简单明了,抗震设计的对象从考虑整个结构物转变为只考虑隔震装置,设计与施工大大简化,震后修复也更方便。”毕波说,“我们只需要对隔震装置进行必要的检查更换(一般无须更换),将修复工作从复杂的结构主体修复转变为隔震构件的修复工作,地震后可很快恢复正常生活和生产,这将产生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关
长水国际机场航站楼
世界隔震最大单体建筑
昆明长水国际机场航站楼是目前全世界应用减隔震技术的最大单体建筑,7层的航站楼共安装汽车轮胎大小的隔震垫1800多个,液压阻尼器108个,使整个航站楼工程抗震设防烈度达到8.5度,可以保证小震不坏、大震不倒。(昆明日报 记者张梦曦)
编辑:周智宇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