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秦兵马俑坑不是“芈月”陪葬坑
为期三天的以“感受考古,体验文明”为主题的2015年度陕西考古新发现公众汇报会26日开幕。据通报,2015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共发掘各时期墓葬299座、遗址24145平方米,取得一批重要考古成果。会上遴选出周原凤雏考古、秦东陵考古、秦始皇帝陵园考古、中亚考古、兵马俑一号坑发掘、甘泉宫、靖边杨桥畔汉代壁画墓、西藏考古和唐韩休墓壁画保护与揭取等9项考古新发现,每项汇报都有资深专家的精彩点评和公众互动。
兵马俑身上并非“芈月”两字
26日,在《何以“芈月”——秦东陵考古发现解读》报告中,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孙伟刚说,近期,由著名演员孙俪主演的电视剧《芈月传》热播,引起了社会公众对战国晚期宣太后及其所在时代的高度关注。“西安市临潼区骊山西麓的山前台地不时有全国各地的游客光顾,大家争睹宣太后之葬地。”他说,《芈月传》创作灵感来源于所谓的秦兵马俑坑主人之争,有历史研究爱好者将兵马俑坑出土的兵马俑身上的一个“脾”字陶文,解读为是“芈月”两个字,从而认为兵马俑坑也是秦宣太后所建的陪葬坑。
孙伟刚说,从兵马俑身上的陶文来看,艹字头写法和那件“脾”字刻划符号差别很大,就是说,所谓“芈月”两字为杜撰出来的,从科学的角度来说,不可信。这个“脾”字与《说文解字》上记述的“脾”字写法基本相同,可见,那件兵马俑身上的刻划就是脾胃的“脾”字,与“芈月”没有一点关系。“而与我们考古工作密切相关的有以下几点:昭襄王之母;芈姓;号八子;昭襄王即位,尊称为宣太后;昭襄王四十二年,葬芷阳。”而古代历史文献对所谓“芈月”记载见于《史记·秦本纪》。
对于这个“脾”字与“芈月”究竟有无关联问题,秦史专家、西北大学博士生导师徐卫民教授认为,“脾”其实是工匠的名字,并非芈月。“秦俑之父”袁仲一在陶俑身上发现了87个工匠的名字,这些名字一般都在最隐蔽的地方,也是不容易看到的,比如腋下、臀部等。因为陶工名字前面往往还有字,由此可以判断出陶工的来源,袁仲一将这些字的来源分为两类,其中一部分是姓名前面带一个“宫”表示来源于中央宫廷,比如有不少名字为宫疆、宫得、宫朝、宫魏等;另一部分是从全国各地选拔的能工巧匠,比如咸阳野、咸敬等,人名前冠一地名。这些能工巧匠由于各人具有各人的风格,因此创作出来的兵马俑也是千人千面。
车马上部用大块料姜石填埋或为防盗
孙伟刚说,秦人自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06年,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完成了从附庸到方国、方国到王国、王国再到帝国的三次大的政治升华的古国;这期间,秦人营建了与其国家政治升华相适应的多座公、王、帝陵。“我们认为有前后发展的十大陵区,其中,芷阳陵区即为秦始皇帝陵之前秦人的最后一个陵区。而这个陵区位于西安市临潼区与灞桥区交界地带,灞河东岸、骊山西麓的山前台地,今天的临潼区斜口街道办事处,秦汉芷阳县东台塬地带。”
“据《史记·秦本纪》记载,葬在秦芷阳陵区的除宣太后外,还有悼太子等人。”孙伟刚说,上世纪80年代,考古专家程学华发现了秦芷阳陵区,并进行了初步勘探,发现3座“亚”字形、2座“中”字形、4座“甲”字形墓葬和一些建筑遗址、小型墓葬,并将该陵区命名为“秦东陵”。“经过近期考古工作,秦东陵也就是芷阳陵区发现‘亚,字形墓葬3座,‘中,字形墓葬4座,‘甲,字形墓葬8座,确认芷阳陵区有2处陵园。”
据介绍,去年,考古人员对宣太后陵园所在的四号陵园内一座中字形墓葬所属的一个“凹”字型建筑遗址和外藏坑进行了发掘,这个建筑遗址东西长55米、南北宽40.5米,夯筑墙体宽4.8米,总面积达2230平方米;长方形外藏坑体长15.9米、宽5.4米、深4.42米。“经发掘,东墓道南侧的外藏坑埋藏3辆木车,每辆车有两匹马。特别的是坑的底部,也就是木车和马放在坑底后,上部用大量的大块料姜石填埋,可能出于防盗等考虑。”孙伟刚说,发掘的外藏坑为口大底小的敞口形,没有二层台结构,符合战国晚期的时代特点;随葬的车马为“中”字形墓葬的车马坑,是近年来有关秦车马坑的首次发掘。
建筑遗址经过发掘,墙体两侧有宽1.5米的瓦砾堆积,有外绳纹内麻点纹的板瓦、筒瓦,还有内饰布纹的筒瓦遗存。三面墙体围就区域内有直径1.5米至2米的坑洞遗存,成三排分布,每排7个,共21个坑洞。内部填土分三层,无任何遗物,经取样分析,内含植物种子遗存。
孙伟刚说,该建筑遗址是作为墓葬祭祀类礼制建筑存在的。他介绍说,古代礼制分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其中作为祭祀先王、祖先的礼制,在《周礼·春官宗伯·大宗伯》 有详细的记载,用经解割(而煮熟的)牲肉、牲血和生的牲肉,向地下灌郁鬯来祭祀先王,用黍稷做的饭祭祀先王,(以这样的礼节)用祠祀在春季祭祀先王,用禴祭在夏季祭祀先王,用尝祭在秋季祭祀先王,用烝祭在冬季祭祀先王。
编辑:赵艳芳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