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与解读】感觉中国经济真正的“温度”

10.03.2016  11:26

感觉中国经济真正的“温度

 

  3月的北京乍暖还寒,但和煦的阳光照在身上,穿件薄风衣也不觉得冷。看待中国经济也要区分“天气温度”和“感觉温度”。

 

2015年,我国GDP增速实现6.9%,外贸进出口负增长,未能完成预期目标。外界据此质疑,中国经济的温度似乎是冷下来了。

 

但数据反映的“天气温度”与人们的“感觉温度”并不完全一致。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经济结构正在巨变。随着经济新动能的出现,过去用于衡量经济增速的指标,如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货物运输量等,已不一定能够准确反映新结构下的中国经济,根据这些指标判断出的经济温度自然也不准确。

 

那该用哪些指标来衡量呢?发展是为让百姓生活得更加幸福,百姓对生活的满意度最能反映发展的成效。我们不妨参考一下国外制定的幸福指数指标,用就业、收入、社会保障、居住状况、医疗状况、教育状况等幸福指数A类指标来衡量中国经济的“感觉温度”。

 

先看就业。2015年,我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新增就业1312万人,超过全年预期目标;大城市调查失业率在5.1%左右,比欧洲最被看好的德国的失业率还要低。

 

从收入来看,去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4%,快于经济增速;全年CPI上涨1.4%,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保持较低水平。对百姓来说,手里有钱花,心里就踏实。

 

从社会保障看,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参保人员超过8亿。还有,2015年,我国拓展居民大病保险、重点高校招收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人数增长10.5%、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基本建成772万套……一桩桩,一件件,都让中国老百姓的幸福指数节节高。

 

更关键的是,2015年我国日均新登记企业1.2万户,其中,超过90%是小微企业,相当一部分又集中在信息科技、文化教育、医疗等新兴产业上,且存活率高达七成。

 

这些才是最能体现中国经济活力的指标,这些呈现的才是中国经济真正的“感觉温度”。

 

所以,对中国经济暂时遇冷就大惊小怪是不明智的。且不说中国经济的温度本就没有外界想象的那样冷,就算真的遭遇了小寒流,数千万个市场主体构成的中国经济也会像有机生命体一样,充分发挥能动性,主动适应外界变化;同时,有效的宏观调控则像大脑发出指令,支持引导经济转型升级、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不弱,中国的宏观调控有效灵活,中国经济便不会轻易失温。(闻徵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