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折腾”就能种好“乡愁树”

08.04.2016  11:49

    翠湖周边的银桦 记者王宇衡/摄

    本报报道了昆明将用50年的时间,种出一批能让市民“记得住乡愁”的行道树,这些行道树不仅能体现昆明的特色与特点,而且能和市民一起成长,带给市民更多关于行道树的记忆。能承载“乡愁”的树,必须要经得起时间的洗礼,耐得住风霜雨雪的砥砺,无论城市如何变迁,当我们多年后看到这些依然挺立在路边的行道树时,心中就会泛起乡愁。如果左挖右挖、左换右换,哪里来的乡愁?

    老昆明记忆中的“乡愁树”,有代表性的包括大观楼的垂柳、金殿的山茶花、翠湖边的银桦树以及黑龙潭唐梅宋柏……这些“乡愁树”承载了一代甚至几代昆明人的情感,也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更重要的是,由于生于斯长于斯,基本不存在适应性的问题。而据介绍,即将更换的树种,将以本地树种为主。“乡愁树”计划万事俱备,只欠时间,而我们等得起。

    可是,既然有这么多可供选择的本地树种,为何昆明的街头还会大量种植像榕树这样的不适宜本地气候的外来树种?一场寒潮,终于让“种什么”回归了常识,但对于城市绿化管理的反思,却不能止于这个并不美丽的“意外”。

    不仅仅是昆明,全国有不少城市都曾因为移植外来树种而招致民众非议。但即使如此,热衷于种植高大上的热带树种,依然成为一种绿化时尚。这背后,恐怕有着两种误入歧途的管理美学。一种是不考虑实用性和种植成本,过度追求视觉上的美观。似乎在某些管理者看来,只要美观,就一定能让市民满意。看看如今昆明多条街道上满头秃头的行道树,就知道这仅仅是一种自以为是的管理偏好,事实上也暴露出专业操守上的不足。

    另一种类似“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的心理,认为只要是外来树种,就一定比寻常可见的本地树种好。

    怎样才能种好“乡愁树”,唤醒一座城市的记忆,凝聚市民的公共情感,并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唯一的办法就是广开言路,别再闭门造车瞎折腾,要懂得放下管理者的架子,学会倾听和谦逊。这些年来,对于行道树该种什么,以及种了挖挖了种,市民的抱怨也不是一天两天。这些声音所代表的民意,应该在公共事务上有足够的分量,也应当成为相关部门的政绩考核指标。(春城晚报 评论员吴龙贵)

编辑:袁思思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