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洁”让永平乡村“亮爽爽”

14.10.2014  14:08

      本报讯(特约记者 杨福军 通讯员 马旭昕) 走进龙门乡官庄村民小组,眼前一亮,青瓦白墙的农家别墅掩映在绿荫里,干净平整的水泥路通到各家门口,太阳能路灯交错林立在村道两旁,家家户户房前屋后清清秀秀,进进出出的村民开心和满足洋溢在脸上。这是永平县开展“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环境卫生整治活动中的万花一点。

      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禽畜乱放、杂物乱堆、房屋乱建“五乱”是永平县多数乡村的旧时写照。2013年大理州“两会”描绘的“美丽幸福新大理”蓝图让永平振奋和欣慰,县委、县政府在龙门乡、龙街镇先行先试“三清洁”活动,并通过改路、改水、改房、改厨、改厩根治“五乱”。

      9月30日,为以更加干净整洁的环境面貌迎接建国65周年,龙街镇古富村“保洁监督员”张世达特意起了个大早,带上火钳、扫帚、撮箕,开始了村庄环境保洁工作。可几个回合下来,手里的“三件宝贝”无用武之地。“他们起得早,道路被他们打扫干净了。”张世达笑呵呵说完这话后抓了抓头皮继续告诉我们:“起初工作实在难搞,挨家挨户讲‘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三大任务,规劝村民不再乱倒垃圾、乱泼污水、乱放禽畜、乱堆杂物,嘴皮几乎要磨破了,但群众就是不动手打扫和收拾干净庭院,甚至还在背后指指戳戳骂自己多管闲事。现在早上起来先打扫庭院,已经成了古富人的习惯。就连小娃娃在路上吃点零食,也会自觉地把垃圾放在口袋里,直到见着垃圾池后才把它丢进去。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永平县委、县政府把“三清洁”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龙门、龙街2乡镇探索出来的有一个村规民约、有一个长效机制、有一条永久性标语、有一个垃圾分类池、有一个保洁监督员、有一个垃圾清运工具、有一个清洁议事点、有一个清洁文化宣传栏“八有”模式推广到各村。同时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和相关县领导任副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高位推动“三清洁”活动;县级各单位、各部门和各乡镇,按照“八有”模式,突出村庄周边整治、突出道路环境整治、突出河道沟渠和水源点整治、突出绿化美化,充分整合资金,加强硬件建设;农村党员甘当“三清洁”工作的一员,引导群众积极跟进,改掉随意在河边、路边、树丛中乱扔乱丢垃圾的毛病和在房前屋后乱堆乱放东西的陋习,并以身作则将垃圾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分装在垃圾桶里,带到垃圾池集中处理。在各方努力下,广大群众对“三清洁”活动实现了从知到行、从关注到参与的转变。

      据永平县委主要领导介绍,2014年1月启动“三清洁”活动以来,全县已投入1185.29万元资金,新增配备垃圾车12辆、垃圾桶621个、中(微)型垃圾箱74个。以实物形式补助群众500万元购买水泥,带动群众投工投资2000万元,建设垃圾池、排污沟和进行道路、庭院绿化,广大乡村原来“脏乱差”和“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这份美,来之不易。为了进一步创造美、传播美、留住美、分享美,永平县委、县政府正在用心做好两件事:引导73个村(社区)健全完善村规民约,约束村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清洁生产习惯;指导各村建立健全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农户卫生保洁制度、垃圾清运制度、乡村保洁员岗位职责等一系列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制度,让村规民约和各项管理制度互融互补,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清洁保洁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