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宅一生把皱褶变成经典 这也是日本时装发展史
人们总是习惯将三宅一生(Issey Miyake)和褶皱联系在一起,压褶、抽褶、波浪褶、自然垂褶……东京国立美术馆索性办了一场回顾展,用以陈列这位日本设计师入行四十多年来的经典之作。
就在开幕那天,三宅一生被请来展览现场,从前法国文化大臣手中接过法国荣誉军团勋章,以表彰他通过服装设计对世界文化所作出的贡献。如今 77 岁的授勋者谦称自己受之有愧,客气地说:“暂且让我保管一段时间吧。”当我们看完整场展览后就会发现,作为闯荡欧洲时装产业的日本拓荒者代表,三宅一生的语气与态度就像个标准的日本人,谦卑内敛。
1938 年,三宅一生在日本广岛出生。当第一颗原子弹划破当地安宁生活时,他已经到了 7 岁记事的年龄——不少家族成员丧命于这场灾难。他的母亲也没能躲过,在三年后死于辐射后遗症。“我尽可能地避免广岛这个话题,”三宅一生曾对《纽约时报》吐露过自己不愿被贴上“幸存者”的标签。只有在奥巴马呼吁无核化的时候,他站了出来,并向《纽约时报》投稿,讲述当时的满目创痍,“我努力地将这段记忆深藏起来,选择服装设计的部分原因也正是源于它象征着创造与重生。”
1959 年开始,三宅一生来到东京多摩美术大学(Tama Art University)念绘画。“我之前从来没有想过时尚会是一份工作,”他说道:“因为我是日本人,但衣服却是欧洲人的事情。”直到 1964 年,日本开放海外自由行时,三宅一生揣着几千美元去往巴黎学医高级定制。来到法国的第四年,当他为时装屋 Guy Laroche 工作时,法国学生运动、工会罢工、示威游行先后爆发。在他眼中,那是新纪元的开始:从此为普罗大众做衣服。
1970 年,他回到了日本成立自己的工作室。一年之后,三宅一生首次时装展发布会同时在纽约和东京举行,成功地吸引到各国目光。1973 年,他带着设计的前卫设计登上了巴黎时装周。这次的回顾展中就包括了三宅一生早期系列中的部分造型。
如今,当我们提到日本时装设计师,自然而然地就会联想到三宅一生、山本耀司、川久保玲这三位新浪潮三剑客。他们出生于二战前后,成名于时装之都巴黎。与后两位相比,三宅一生虽然也爱悬垂、层叠等流畅感念,可远不如他们反叛。能够作为他品牌代表的第一个关键词通常是材质。喜欢三宅一生的人多是因为那形态各异的褶皱。更神奇的是,他设计的晚装可以随意卷成一团,直接放到水里洗,风干速度跟普通衣服相差无几。尤其是三宅一生 1993 年创造出的副线三宅褶皱 (Pleats Please) ,这些衣服经过剪裁缝制后,由机器压制出永久性的各式褶皱。上身之后立即营造出立体线条,还能起到修饰作用,可它们没有其他大牌患有的“公主病”,可冷水手洗、易晾干、无需熨烫。三宅一生说 : “只有你的作品被日常生活接受,设计的价值才被认可。”
到了 1994 年,当时44岁的三宅医生决定将品牌男女装主导权交给自己的大弟子 Naoki Takizawa,而他自己则潜心于布料研究与开发,开始 A-POC(A-Piece of Cloth)项目。就是如同字面上所表示的意义——一块布。事实上,早在 1977 年,三宅一生就萌生用一块布来制作意见衣服的概念。它利用了现代电脑绘图技术,将一件衣服或是裤子所需要的部分全部绘制出来后,再将所需图案或配色全部织在一块布上。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将各个部分剪下后,依次缝制起来。整个过程有点像儿时玩的纸娃娃。
参与这个项目的另一个弟子藤原大(Dai Fujiwara)从 2007 年接任创意总监职位,并将 A-POC 采用到全系列里。或许是因为三宅一生执掌设计部的首领都是创始人教出来的弟子,品牌创立几十年来始终得以保持一致性,但它的运营范围却在不断扩大:除了时装以外,还有香氛、箱包、家居用品,甚至自行车。通过各式跨界合作,三宅一生将标志性的风琴褶皱印上了餐桌用品、灯具、款泉水瓶……
而另一边,品牌的创始人把更多心思放在艺术层面,料理自己开在东京的博物馆 21_21 Design Sight。人到了古稀之年,不免看到就是好友一一离世,三宅一生今年特意推出了胶囊系列,纪念日本平面设计大师田中一光(Ikko Tanaka)。“我很少回顾分析自己走到哪个阶段,更多的是前行。”他说道。
田中一光胶囊系列
编辑:董杰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