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三大开发(度假)区蓄力“跨栏式”发展
“开发区要在新一轮创新驱动发展中,再造体制机制新优势。”
“在跨越发展中,昆明要跑,三大国家级开发(度假)区就要跨,要成为全市产业发展、跨越发展的三辆高速列车。”
……
3月11日、12日、16日,三天时间里,市委书记高劲松先后调研了高新区、经开区和度假区,提出在新一轮创新驱动、跨越发展过程中,三大开发(度假)区要再造体制机制新优势,担当起全市跨越发展的排头兵和火车头,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作出新贡献。
新的目标、新的使命、新的动力,如今,在过去23年取得显著成绩的基础上,三个国家级开发(度假)区已经蓄势发力,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再出发。
开发(度假)区的“成长烦恼”
1992年,昆明市先后成立了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
其中,高新区作为全省首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全国首批“建设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试点园区。经开区于2000年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05年获批建设昆明出口加工区。度假区则是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1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之一,也是全国1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中唯一位于内陆省份的旅游度假区。
23年中,三大国家级开发(度假)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综合实力快速增长,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生态品质不断完善,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走出了一条各具特色、充满活力的发展道路。但不容忽视的是,和全国同类开发区相比,昆明市三大开发区的地位和影响力依然不高,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开发区都存在着转型升级的问题,最初为了快速发展,引进了一批科技含量不高的传统产业,近几年主要还是靠房地产拉动增长,没有真正形成高新技术的高度聚集。”省政协常委、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云南大学工商管理MBA主讲教授王剑屏说。
高劲松在调研过程中也指出,三个开发(度假)区仍存在着经济总量不大、基础配套不够完善、产业发展层次不高、创新能力不足、体制机制活力不足等问题。
尤其是在产业发展方面,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较低,有较高科技含量、有自主知识产权、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和项目不多。而在创新方面,仍然缺乏高层次人才,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力度不大,关键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还比较少。此外,园区企业化运作的模式还没有真正形成,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简政放权不够、办事效率不高、项目“落地难”等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存在。
再造体制机制新优势
体制机制创新是开发区发展最根本、最持久的动力源。
“国家设立开发区的初衷就是打破体制机制的束缚,加快技术引进,促进经济发展。但是现在开发区行政化倾向严重,承担了太多政府职能。”王剑屏说,开发区应该把一些社会管理事务放给社会、放给地方政府,把重点放在创新引领、创新聚集上。
经开区也提出,2008年实体化管理以后,经开区的功能定位逐渐由经济建设为主转向经济社会、城乡统筹发展并重,社会事务激增,经开区已逐步回归县区行政体制。长此以往,国家级开发区的作用和功能将无法凸显。
这种情况并非经开区独有。“现在我们不仅承担了很多社会事务,还要承担城市管理职能,越来越像一个县区。”度假区一位工作人员说。而行政托管也客观上导致了开发区人员增多、机构膨胀、行政效能降低、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社会管理压力增大等一系列问题,开发区“精简、统一、高效”的体制优势正在丧失。
事实上,正是由于开发区这种“准政府”式管理模式,使其开放功能、经济功能和创新功能淹没在繁杂的行政和社会事务中,削弱了招商引资、开发建设的精力。
“再造体制机制新优势,就是要让开发区轻装上阵,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创新和发展上,这些才是开发区的主旋律。”高劲松说,开发区要弱化行政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将其交给地方政府。
高新区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投资融资、招商引资、行政审批、社会管理、干部人事等方面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加快形成更具活力、更有效率的体制机制。经开区要推进治理主体多元化,创新园区管理服务机制,建立健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在推动体制创新上走在前列、作出示范。度假区也要创新园区管理服务机制,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优质的“一站式”“一条龙”服务,用行政审批的“减法”和政府效能的“加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同时,积极探索推进城市管理、社会治理、生态建设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再造国家级度假区的体制机制优势。
当好跨越发展的三辆高速列车
“在跨越发展中,昆明要跑,三大开发区就要跨,要成为全市产业发展、跨越发展的三辆高速列车,扫除体制机制障碍,轻装上阵,加快发展。”高劲松用跨栏比喻三大开发区的发展,提出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昆明要实现跨越发展,就必须跑起来,开发区不仅要跑起来,还要“跨”,要跑得比全市快,从而真正担当起全市跨越发展的排头兵和火车头。
2014年,高新区实现营业总收入1501.5亿元,经开区实现营业总收入1160亿元,度假区也实现产业增加值172亿元。通过数据不难看出,三个国家级开发(度假)区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对此,在调研中,高劲松对三个开发(度假)区分别提出了工作要求和发展目标。
其中,高新区要通过着力打造创新驱动的领航区、着力打造高新产业的集聚区、着力打造改革开放的示范区、着力打造产城融合的样板区、着力打造营商环境的标杆区,努力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创新型特色园区。
经开区要推进战略布局一体化,在带动区域发展上走在前列、作出示范;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在加快转型升级上走在前列、作出示范;要推进园区功能城区化,在促进产城融合上走在前列、作出示范;要推进园区建设生态化,在践行绿色发展上走在前列、作出示范;要推进治理主体多元化,在推动体制创新上走在前列、作出示范。
度假区要围绕个性特征更加鲜明、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产业支撑更加有力、服务功能更加健全、生态环境更加优良的要求,突出工作重点,转变发展方式,做好品牌、文化、产业、生态、服务“五篇文章”,努力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为昆明建设世界知名旅游城市当好标杆、作好示范。
“昆明的开发区应该建设成为人才聚集中心、创新项目孵化中心、高新技术转化示范中心。”王剑屏说,三大开发区应当充分利用省会城市的区位、人才聚集、高校、科研院所聚集等优势,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利用好政策优势,创新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加强政府引导,吸引各种生产要素和产业向开发区聚集,“作为创新项目孵化中心,应该是成熟一个,转移一个,把孵化出的项目转移到其他工业园区和产业园区中,带动所有园区共同发展。”他说。
在近期召开的市委中心组第一次学习会上,各开发区的负责人也就如何实现跨越发展提出了具体的思路和办法。
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苏宇说,高新区将着力建设“三大平台”,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园区经济升级版;着力深化园区合作,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着力推进产城融合,营造宜业宜居环境;着力营造最佳营商环境,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我们将围绕强产业、优服务、培文化、促和谐、美园区的总体思路,推动经开区跨越发展。”经开区管委会主任张宁表示,经开区将充分发挥体制机制优势,充分运用好“先行先试”的政策创新空间,实施创新驱动,推进转型升级。
度假区管委会主任罗建宾也表示,将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做实做强园区经济和加快产城一体化发展,继续推进全域城市化,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等方面工作,为昆明建设世界知名旅游城市当好标杆、作好示范。(昆明日报 记者贾献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