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民族亲如一家

13.04.2015  10:42

      □ 本报通讯员 陈永和
      剑湖北岸有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被人们誉为剑川“天府之国”的乐土,那里生活着白、回、汉3个民族,有402户1637人,是剑川县典型民族杂居有8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村民们相依相伴,共同创造富裕幸福和谐的新乐园,多次被省州授予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称号。

      互相尊重信仰 构建和谐村风
      走进桑岭村,随着阵阵春风,就能听到从白族本主崔君庙里飘出朗朗的洞经音乐声,同时也清晰地听到清真寺里传出的悦耳诵经声。本主庙和清真寺隔道而立,成为白族、回族建筑和文化交集的一个景象。桑岭村的崔君庙建于元末明初,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而清真寺约在元代建立,现存的清真寺也已有百年历史,是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桑岭村村民形成并坚守着互相尊重信仰、遵守习俗的传统。2010年清真寺重修落成,李永珠、李树元等白族群众纷纷前去祝贺,李永珠还送去一块木匾,上面写着“团结和谐”四个大字。

      共建议事制度 促进民族团结
      长期以来,桑岭村各民族间坚持“议事”制度,由各民族中公认的为人正直、办事公道、德高望重受族人敬重的人参与“议事”。凡是涉及全村的安全、村民的财产、民族团结和谐的大事,“议事”会及时商议做出决定,妥善处理。村党支部书记杨玉麒说:“这么几十年过来,记忆中只发生过一次小纠葛,原因是一小块坟地地界,最后大家讲清楚后握手言和,成为好朋友好弟兄。
      全村祖祖辈辈都以和为贵、以和为荣,大家都倍加珍惜民族团结进步这一光荣传统。”“议事”制度还为村民解决一些具体事情,受到群众好评,回族群众还在“议事”制度的基础上,强化了清管会工作。

      热心公益事业 建设美丽乡村
      往昔的桑岭村进村路和村中主巷道沟沟坎坎,晴天灰土飞扬,雨天坎坷难行。回族村民马云夫、马民康主动捐献了水泥100多吨,作为启动全村道路建设的材料,由村老年协会牵头,发动各族群众投工投劳11000多个工,硬化了进村路800多米、主巷道4100多米。
      马云夫还致富不忘众乡亲,捐资25万元用于修建回族清真寺;每年捐款10000多元作为全村敬老节费用,并为全村300多回、白、汉老年人购买节日礼品。每逢“九九”敬老节,3个民族的老人就聚集在一起,宰一头牛,大家高高兴兴吃顿饭,叙叙各民族间的友情。马平、马勇、马岗三兄弟每年都拿出几千元钱,奖励全村考上大学的学生。

      结成骨肉亲情 共创美好生活
      桑岭村回、白、汉民族有打“老友”的传统,有了这种“结拜”关系,村民们更加亲密如手足。
      村中回族群众在外承包工程,优先聘请白族和汉族村民帮忙管理与施工,农忙季节回族群众一时回不来务农,白族群众就主动帮忙做农活。回族村民沙跃红看到村中白族青年史英梅家经济困难,就带着两姊妹到怒江他开的饭店打工,教她们一技之长。淦洁清真园开业了,村中好友白族小伙李金泉等前去祝贺。目前,桑岭村回族群众在外开饭馆做生意的有26家,白族和汉族群众发展种植养殖和从事木器木雕的有50多家,各民族间经济相互发展,共同奔跑在小康路上。
      看到桑岭村各民族和谐相处、宗教和顺、社会安定祥和,村中马卫清先生感慨万千,书写一副对联贴在大门上:世间松竹梅岁寒三友,桑岭回白汉温暖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