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文山“六子登科”遏制石漠化蔓延 2020年45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云南文山西畴村民李华明介绍石漠化治理后村里的变化
云南网讯(记者 赵岗 邢路扬)“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山脚搭台子、平地铺毯子、入户建池子、村庄移位子。”7月21日,在云南省“向贫困宣战·建幸福家园” 文山专场新闻发布会上,文山州副州长李春林幽默风趣地用“六子登科”来说明当地治理石漠化土地取得的成绩。
李春林表示,到2020年,文山州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指标将基本达到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全州8个重点县和片区县、36个贫困乡镇、329个贫困行政村、45.1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摘帽。
文山:收入不到785元的深度贫困人口3.2万人
据通报,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是一个集老、少、边、山、穷、战为一体的特殊贫困地区,居住着汉、壮、苗、彝、瑶、回、傣、蒙古、布依、仡佬等11个世居民族。
文山现在还有45.16万的贫困人口,收入不到785元的深度贫困人口3.2万人,是滇黔桂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山还是一个解放以来经历战争最长的原战区,贫困面大、程度深,是全省扶贫攻坚的主战场。
已解决27.08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李春林介绍,“十二五”以来,文山累计完成总投资887.24亿元,占规划总投资1228.56亿元的72.22%,实施了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公共服务、生态环境、能力建设“六大”工程。
到2014年,全州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0年的2806元提高到了6998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从72.24万人下降至45.16万人,累计解决了27.08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累计解决了40.13万人12.77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走出了符合文山实际的扶贫开发路子。
2020年45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文山州以“三农”发展大规划来加快推进扶贫开发,以自然村为重点规划单元,以乡镇为规划组团,对全州960个村(居)委员会所辖16013个村民小组进行排兵布阵,并按“1258”时间表来推进实施。
即:一年规划同步试点,两年开始推广逐步完善,五年全面推开巩固提高,八年实现奋斗目标、形成科学发展长效机制,到2020年,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指标基本达到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全州8个重点县和片区县、36个贫困乡镇、329个贫困行政村、45.1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摘帽,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六子登科”遏制石漠化蔓延
对石漠化地区实施综合治理,有效遏制了石漠化的蔓延,并摸索总结形成了“六子”登科的治理模式,在石漠化地区治理出了一片新天地。
“六子登科“,一是山顶戴帽子,采取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生态公益林保护等措施,恢复森林植被,改善生态环境,搞好水土保持。二是山腰系带子,充分利用退耕还林和沿山一带的土地,发展核桃、油茶等特色经济林,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三是山脚搭台子,对坡度小于25度的山前缓坡,开展炸石垒埂造地,通过“坡改梯”,建设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台地,确保人均1亩基本农田地。四是平地铺毯子,在水源较好、地势较为平坦的山间平地,实施高稳产农田建设,使其成为山间绿地。五是入户建池子,发展户用沼气池、小水池(窖)建设,户均建一口水窖、一个沼气池、秸杆氨化池,解决农村能源、人畜饮水和牲畜饲料,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保护石漠化的治理成果。六是村庄移位子,对石漠化地区失去生存条件的农户实施易地搬迁,村庄向条件好的地方迁移,劳力向发达地区输出,缓解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同时,搞好群众的科技培训和劳务输出工作,使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