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疏挖1517万立方米 滇池疏浚底泥变沃土

17.04.2017  09:31

泥浆进入一级沉淀池。

每年都有大量泥沙随着河水、雨水进入滇池,滇池内的淤泥也以每年两厘米的速度在增加。随着日积月累,到上世纪末,滇池中的淤泥存量已达8500万至1.2亿立方米。不断增厚的淤泥不仅会造成沉水植物无法生长、破坏水体生态链,其中富含的氮和磷也是蓝藻暴发的主要原因。18年前,市委、市政府首次在滇池草海和外海底泥淤积严重的区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底泥疏浚,削减内源污染负荷,至目前已疏挖出1517万立方米污染底泥,清除了滇池水体中两万余吨氮磷。

在已实施的滇池底泥疏浚工程中,我们将疏浚出来的底泥用于滇池周边低凹地的基底修复并建设了生态林,同时使用疏浚底泥对五采区进行修复。”昆明滇池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滇投公司”)负责人介绍,正在实施的滇池外海主要入湖河口及重点区域底泥疏浚工程、草海及入湖河口清淤工程两个项目的脱水场选址都在西山区富善社区的大咀子片区,一共有4条生产线。目前,服务于三期工程的两条生产线都在正常运行,服务于四期工程的两条生产线预计今年下半年投入使用。

分离出的水进行净化处理。

日前,在滇投公司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位于富善村的大咀子底泥处置场,一进处置场就可以看到两台大型传送器正把脱了水以后的底泥从厂房中运出,每条传送带下各有一辆运输车正在装载,准备将底泥送往存泥场。

绞吸式挖泥船采用绞吸方式,将污染底泥与水的混合泥浆利用疏浚船泥泵离心力,通过排泥管道输送上岸,这时的泥浆含水量超过90%,将首先进入初级沉淀池。”滇投公司工作人员说,进入初级沉淀池经过初步脱水的底泥将加入沉泥剂,进入一级沉淀池,经过一级沉淀后需要再添加清液,进入调理池。之后,淤泥将进一步通过专利药剂进入均化池、板框机,再在板框机中加入滤液,再次分离泥和水,而这时通过传送带出来的底泥含水率已经下降到50%左右。

前几个环节分离出来的水将进入二级沉淀池,而从板框机中流出的水,与二级沉淀池加入清液后再次处理的水在尾水池汇合,经过最终过滤处理回归滇池。”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处置场内的尾水池,看到从淤泥中分离出经过处理的尾水清澈见底,经过排水口源源不断地流向滇池。“经检测,尾水水质接近地表Ⅲ类水,比水质净化厂排出的尾水标准还高。”滇投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待2019年第四期工程完工后,大咀子村脱水场也将改造为生态林地。

富含氮磷营养成分的干化底泥用作“五采区”植被恢复覆土。

距离大咀子处置场约20分钟车程的海口街道办事处小黑荞村存泥场过去是一个钛矿场,留下的巨大矿坑显得十分触目惊心。从大咀子处置场运出的脱水底泥,经密闭车辆运输后均被运送至此用于恢复矿区凹地生态基底修复。矿坑与周边林地的落差高达20米,根据估算需要堆存210万立方米脱水底泥,预计明年年中可以达到堆存量,之后将进行植被恢复。

疏浚底泥在水中是污染源,但却十分适用于绿化。土壤中的微生物能有效地降解有机污染物,最终将其无害化。疏浚底泥中含有丰富的植物所需的各种养分,利于树木的生长。既对底泥进行了资源化利用,又避免了开山取土对生态造成的破坏。”施工人员介绍,为了防治因雨水冲刷将底泥中的有机质等养料渗入深层土壤或流回滇池,在进行堆存前他们已在矿坑底部建造了防渗层,即使下雨,底泥中的有机养料将和雨水一起全部进入防渗池,通过自然蒸发后,再将含有有机养料的水喷洒在堆存的底泥上,这样一来,营养成分仍然可以保留在土壤中,为植物生长提供养料。

滇投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多年研究实验,滇池底泥可应用于多种用途。首先,可以利用疏浚底泥对贫瘠土壤和沙漠化土壤进行改良和整理,使其恢复生态功能;其次,可用作市政绿化用土;第三,还可作为原材料,加工成砖瓦、陶瓷工艺品等。此外,还直接代替粘土制普通水泥。通过比较,目前,底泥资源化利用最经济、最优的方案就是将底泥作为市政绿化用土,其次是对滇池周边低凹地进行基底修复,并进行生态恢复,再次是对五采区、贫瘠化土壤及沙漠化土壤进行植被恢复、整理和改良。(昆明日报 记者王俊星/图    孙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