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近万市民海埂公园放鱼 20万尾鱼苗变身滇池净化器

21.12.2015  14:45

 

市民参与热情高涨

鱼儿跃入滇池

写下对母亲湖的祝愿 记者 周明佳 摄

昨天一早,由昆明市政府主办,昆明市滇池管理局、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春城晚报联合承办的“2015年第六届放鱼滇池生态保护行动”在暖阳下拉开帷幕。离开场还有1个多小时,募捐箱里已经投进400多元善款,参加活动的市民早已在一旁排起长长的队伍等待领鱼。冬日的暖阳洒在滇池湖滨,海埂公园滇池鑫灿码头旁的小广场更是暖流涌动,近万名热心市民来到现场,在心愿墙上写下对母亲湖的祝愿,将20万尾鱼苗放进滇池,吃掉蓝藻,助力治滇。

活动

6年放鱼总数突破100万尾

自2010年11月14日开始,“放鱼滇池生态保护行动”已经连续举办到第六届,每到这个隆冬季节,放鱼的号角一吹响,市民都纷纷涌向滇池湖滨,从耄耋老人到学步儿童,领鱼苗、放滇池,这似乎已经成为不少人每年冬天都必定要参与的公益活动。

前晚还雨声阵阵,昨天就暖阳高照,让人不禁感叹“人努力,天帮忙”。“一想到这些鱼儿会慢慢长大,净化滇池水质,就特别有成就感!”昨天从上午9点到下午3点,排队放鱼的市民络绎不绝,这可忙坏了现场的30多名志愿者,不少游客和市民也前来帮忙。现场还设置了志愿者报名点,粗略统计,昨日报名的志愿者接近150人,现场设置的募捐箱共收到捐款3808.4元,这些钱将进入云南滇池保护治理基金会,用于开展滇池保护与治理的公益活动。

春城晚报历年来参与承办该活动,就是希望能以“放鱼行动”为载体,为市民提供一个参与的平台,搭建一个关爱滇池的公益品牌,形成人人关心滇池的局面。值得高兴的是,无论是去年办活动当天3℃的寒冷还是昨天15℃的暖阳,市民参与的热情从未改变。6届活动下来,参与活动的市民近8万人次,市民放生的小鱼已经突破百万条。

变化

参与感更强市民越来越“走心

昨天的活动中,不仅有各个承办单位和云大滇池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的努力,不少市民也在努力参与。

记者注意到,往届放鱼行动中,部分市民在湖边放完鱼后,会把水桶放在水边自顾离去。因为水桶是循环使用,因此鱼池边舀鱼的小桶不时会出现断档,志愿者只能一趟趟地往返奔走,收回水桶以便重复使用。而昨天的活动中,很多市民都自发成为回收水桶的主力。“我看见其他人都把水桶交回原地,所以我也应该这样做。”刚上一年级的陈永康小朋友跑回分鱼处,手里提着4个空水桶。

这些大学生志愿者已经很辛苦了,尽量让他们少跑一点。我们看着身旁有空桶也帮着收一下。”王先生也来回帮着收了不止一趟。活动期间,很多市民也围着鱼池帮忙舀鱼分发给大家,让志愿者轮换休息一下。

参与承办“放鱼行动”6年,每年都会遇到老朋友,也在结交新朋友。看着这个被市民广泛认可的公益品牌不断成长,也看到市民对这项活动的参与度、对滇池保护的志愿热情不断提升。不少人一开始只是抱着“来放鱼”的心态,到现在真切地参与到活动各个环节当中帮忙出力,确实是当之无愧的“滇池保护志愿者”。

古诗新读

放鱼,古已有之。唐诗中就有李群玉、窦巩、白居易以放鱼为题,抒发情怀。编者选其一,试解之。

李群玉诗云:早觅为龙去,江湖莫漫游。须知香饵下,触口是铦钩!

这是咏物诗中的佳作,意味隽永。是诗人放生时对鱼的嘱咐,希望放生之鱼寻觅到一个广阔自由的世界。莫因“香饵”,误上“铦钩”,寥寥二十字,用语看似平易,却对比尖锐,险象环生,传神地表现出诗人对鱼的悲悯之心。

如今,人们在滇池放鱼,不仅仅是放生,更是治理滇池的有效手段。然而,滇管局每年都缴获大批偷捕渔具,你在这儿放鱼,不法者在那儿偷渔,令人唏嘘,滇池治理,还得提防那些躲在暗处的铦钩!

为什么

要把鱼放回滇池?

投放

滤食性鱼类

主要是

花白鲢、鳙鱼和高背鲫

作用

摄食滇池中的蓝藻

有效削减水中氮、磷等营养物质

转化

吃了蓝藻这天然“饵料

转化为蛋白质合成肌肉

目的

以鱼控藻、以鱼减污、以鱼养水

现场

大爹作诗盼滇池水越来越清

海埂扬波欢歌笑,投放鱼苗灭蓝藻。滇池变清昆明兴,全民参与逐浪高。”昨天一大早,65岁的郭庆荣就早早来到现场,即兴作了两首诗。郭大爹已连续5年参加放鱼行动了,军人出身的他坚持做“环保卫士”已经多年,今年,因高血压住院的他特意向医生请了个假,在老伴的陪同下,来到放鱼现场。

今天来放放鱼,我觉得身体舒服多了。”郭庆荣说,作为土生土长的老昆明人,他对滇池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尤其是年轻时待在北方,经历了北方的酷暑严寒,回到昆明才倍加珍惜家乡的山水。“滇池是我们的母亲湖,每个人都有义务来保护。”多年来,郭庆荣一直在为保护滇池而不断努力,他曾经当过盘龙江监督员,每年放鱼行动他都准时赴约。去年放鱼节他也即兴作了诗,今年,从晚报上看到滇池放鱼的消息,他就和老伴商量好了要一起来。

只要我还能动,以后还是坚持每年来。”郭庆荣呼吁,市民都能参与到保护滇池的行动中来。

85岁老人转两趟公交来放鱼

老伴,帮我拿下伞,我要放鱼了。”85岁的赵爷爷说完提起水桶,往滇池里倒鱼,身手不失矫健,不一会儿就顺利放完了一桶鱼。老伴王女士告诉记者,赵爷爷是离休干部,他们住在永昌小区,今天起了个大早,转了两趟公交,才来到海埂公园。

我们年年都来放鱼呢,就算政府不组织,平常初一、十五我们都会自己买鱼苗去放。”王女士说,他们已经连续5年参加放鱼行动了,平常也会到大观楼、圆通寺等地放生。

由于赵爷爷有“三高”,近几年几乎每年都要住一次院,每年一到放鱼时,只要身体允许,他都会和老伴一起过来。“放鱼是好事,既能放生,也能净化水质,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王女士说。

幼儿园小朋友

偶遇”同学

妈妈,为什么要放鲢鱼啊?”“因为鲢鱼可以吃滇池里的蓝藻,净化水质。”昨天,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放鱼,让孩子接触大自然的同时,也为孩子们灌输了知识,以及保护滇池的理念。在放鱼行动现场,有各个年龄段的孩子,有幼儿园、小学的小朋友、初中生,还有的家长怀抱着婴儿来放鱼。

前两年就想来了,但因为出差两次都没来成,今年刚好有空在家,就带着女儿一起过来了。”王先生告诉记者,作为土生土长的昆明人,从小就应该培养孩子保护滇池的意识,女儿今年才7岁,来的路上他就在给女儿讲,为什么要放鱼,女儿听完非常有兴趣。

在放鱼行动现场,几个幼儿园的小朋友“偶遇”同班同学,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开心地聊了起来。原来,是家长们在群里发了滇池放鱼的消息,家长们自发带着孩子来参加。其中一位家长潘女士告诉记者,小朋友们本来就喜欢亲近大自然,带着孩子来放鱼,通过自己实践,也能让孩子们上一堂生动的环保课,群里五六个家长都带着孩子来了。

学生志愿者手被冻得通红

放鱼行动现场,最辛苦的当属志愿者。捞鱼、舀水、搬运水桶、回收空桶、发放宣传资料、维持秩序……30多名志愿者忙得不亦乐乎。他们撸起袖子,将手伸到冰冷的水中捞起鱼苗,手被冻得通红。从早上9点到下午3点多,不断有市民排队领取鱼苗,志愿者们除了吃饭外,一刻也不停歇,连续工作了四五个小时,鞋子都被打湿了。为了帮助他们预防感冒,滇管局的工作人员送来了热腾腾的姜汤。

这些志愿者中,多数是来自滇池学院的学生,期末考临近,他们抽出宝贵的复习时间,来到现场帮忙。其中,今年大三的志愿者杨进雄告诉记者,他们都是滇池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平常他们也会经常参加保护滇池的活动。前不久他们参加了“护鸥”活动,帮着昆明市林业局向市民免费发放鸥粮。“看着大家放了这么多鱼,还是挺有成就感的,虽然我们没放鱼,但这些鱼都是我们一桶一桶舀起来运过去的,我们也为保护滇池出了一份力。”杨进雄说。

记者在志愿者中,也看到了一群初中生的身影。今年12岁的龚亭颖告诉记者,从6岁开始,家人就带着她每年来放鱼,虽然期末考临近,但她还是约起同学,一起过来放鱼。

游客自发充当志愿者

看着志愿者们忙了一天,一些原本来玩的游客,也自发地加入了志愿者的队伍,其中,就有一对来自黑龙江的夫妇。“我看着这些学生实在忙不过来,就过来帮忙了,反正在这里也是闲逛。”来自黑龙江的田先生告诉记者,他和妻子本来是打算来海埂公园玩的,看着活动现场人手不够,就主动加入。连中午饭也没顾上吃,忙活了一个多小时,下午一点多才离开。

我们都在昆明工作,算起来也是半个昆明人,有责任一起保护滇池。”田先生说,在昆明这些年,他见证了滇池水一天天变清,也感到非常欣慰。

相关新闻

今年已分批投放

1312吨鲢鳙鱼

滇池内源污染生物治理(以鱼控藻)》项目是昆明“十二五”规划滇池治理项目之一,计划3年内在滇池分批放流滤食性鱼类总计3000吨鲢鳙鱼种。项目从2012年10月开始实施,今年6月至7月上旬,实施投放2015年第一批2377.1万尾滇池高背鲫鱼苗入滇池。根据项目实施计划,今年的计划是向滇池水体投放1312吨鲢、鳙鱼种和2000多万尾滇池高背鲫鱼。据悉,该目标任务已全部完成,等待年底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