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尾滇池土著鱼“云南光唇鱼”重回母亲湖

27.12.2017  10:32

    “噗通”,“噗通”,一条条“身份特殊”的小鱼苗顺着放鱼板滑入了滇池。12月26下午,2017年中央农业资源及生态保护放流活动在昆明市晋宁区古滇艺海码头举行。除了滇池金线鲃外,今年的滇池土著鱼放流增殖活动首次放流了另一种滇池土著鱼——云南光唇鱼。这也是继滇池高背鲫、滇池金线鲃之后,第三种回归滇池的土著鱼。

     光唇鱼专吃滇池中丝状藻

    云南光唇鱼体背部呈灰色,上侧较下侧深,腹部乳白色带黄色。背鳍呈青灰色,其他各鳍灰黄色,尾鳍稍带淡红色,幼鱼沿侧线有6~10个小黑斑,尤以身体后段明显。

    云南光唇鱼作为一种杂食偏植性鱼类,主要以丝状藻(青苔、水绵等)、有机碎屑为食。它独特的营养生境具有净化水体环境的作用,对促进滇池水质改善具有重要作用。

    比较特殊的是,池塘养殖条件下,云南光唇鱼的最大个体可以超过1千克,但是光唇鱼的生长非常缓慢。“今天放进去的小鱼苗长到1千克,可能需要六七年的时间。”省水产技术推广站高级农艺师华泽祥说。

    据了解,在2017年的滇池土著鱼放流增殖活动中,昆明市滇池管理局渔业行政执法处通过对外公开招(投)标的方式,采购了20万尾滇池金线鲃和10万尾云南光唇鱼。

     云南光唇鱼已规模化繁殖

    云南光唇鱼是滇池常见的土著鱼种,近年来,由于江河污染、栖息环境改变等原因,上世纪60年代后逐渐减少。到了80年代,几乎已经在滇池绝迹,只有滇池流域周边的个别龙潭中还有少量的天然种群。

    从2010年开始,云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就开始在滇池周边收集云南光唇鱼的天然种群。“第一次收到了4条鱼,2公2母。”华泽祥说,第一次用这4条鱼尝试人工繁殖时,只成功了一组。随着收集的天然种群数量增加到几十组,2013年云南光唇鱼的人工繁殖技术已经逐渐成熟,直到2016年已经能实现规模化繁殖。

    华泽祥介绍,这次投放的10万尾云南光唇鱼中,有10%的鱼苗已经被打上了荧光标记,未来将有科研机构对云南光唇鱼的生长及对滇池水质的净化作用进行科研跟踪。

     土著“归位”促生态平衡

    在昆明市滇池管理局渔业行政执法处副处长王勇看来,滇池土著鱼是滇池水体生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云南光唇鱼回归滇池的意义,不仅在于吃了多少丝状藻,更大的意义在于土著鱼种的“归位”,能够促进生物之间的相互制约,达到滇池生态的平衡和稳定。

    “在最近几年,滇池生态好转的过程中,占据各个‘生态位’的物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王勇说,像云南光唇鱼等更多的土著生态物种“归位”,无论从生活习性、水域环境,都会对滇池的水生态有促进作用,弥补滇池中其他物种起不到的作用。在物种相互控制过程中,达到生态平衡和稳定。

    据了解,在历年来的滇池土著鱼增殖放流活动中,截至今年,已经投放高背鲫数十亿尾,滇池金线鲃200万尾,云南光唇鱼10万尾。除此之外,湾丝、滇池银白鱼的人工繁殖项目也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滇池有望再迎来两种土著鱼的回归,生物多样性得到进一步恢复。(春城晚报 记者孙琴霞 翟剑)

编辑:实习编辑劳学丽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