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临近玫瑰价格"腰斩" 节日导向型种植模式需转型

03.08.2016  11:40

一只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昆明的花卉市场:台风“妮妲”在广东登陆,昆明的花卉拍卖价格在昨天上午也有小幅下跌,即便距离七夕只有一周的时间。

不过,物流因素并不是影响花卉市场的主因。受产量增加、品质下滑、高温洪涝等因素影响,今年的玫瑰价格相对于去年同期可以用“腰斩”二字来形容,节日导向型种植模式亟需转型。

价格同比下滑一半

距离七夕还有一周左右的时间,但呈贡斗南已颇有节日的氛围。不管是“花花世界”还是昆明花拍中心的门前广场,都堆满了各色的玫瑰。

不过,花商卢明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我今天上午拍了500多扎玫瑰,总量大概1万多枝,虽然价格便宜,但市场表现并不好,估计每扎玫瑰的利润也就1元钱左右。” 卢明告诉记者,同样的A级玫瑰去年这个时候可以拍到每扎40多元,今年不过十七八元,价格下滑导致利润空间也大幅缩水。

和卢明一样,花商胡仁林对当前的花价也有着切身的感受。“往年这个时候价格早就涨上去了,今年到现在还不见动静,甚至比前段时间还要低一些。”胡仁林说,当前,B级花的拍卖价格好些的可以达到0.7—0.8元/枝,差些的只有0.2—0.3元/枝;C级花好些的可以拍出0.3—0.4元/枝,差些的不过几分钱。

用‘腰斩’二字来形容当前的花价并不为过。” 昆明花拍中心总经理张力并不回避当前相对低迷的花卉市场。他告诉记者,7月30日—8月1日,玫瑰的拍卖均价只有0.43元/枝、0.47元/枝和0.55元/枝,而去年七夕前一周均价已达到0.7—0.8元/枝,价格几乎下滑了一半。

好花依然卖出好价

在张力看来,市场低迷是多重因素导致的,从生产方面来看,对七夕市场的期望值过高,大量玫瑰集中上市是主要因素。

去年七夕市场单日成交量最高突破700万枝,良好的市场表现让众多花农对今年充满了期待,不少花农纷纷调整周期,在节前集中上市,供大于求带来的必然是价格下滑。”张力说,初步统计显示,今年的上市量较去年同期约高出30%,加上雨水带来的病虫害导致花卉品质整体下降,价格下滑也是必然趋势。

从消费层面来讲,七夕市场依然尚处于培育期,市场容量还比不上“2?14情人节”,加上全国多地的高温洪涝天气带来的消费意愿下降、物流渠道不畅等现象,也导致外地经销商多处于观望状态。

不过,“好花好价”仍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昆明花拍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尽管行情低迷,但“迷雾泡泡”(一种多头玫瑰)A、B、C级在8月1日依然拍出了6.88元/枝、5.34元/枝、3.65元/枝的高价。其他品种、诸如“金辉”、“皇冠”、“红唇”等也表现不错。

市场低迷,高品质的玫瑰依然供不应求,遗憾的是,尽管上市量大幅增加,但A、B级所占的比例却在下降。” 张力分析,随着家庭消费的增加,人们对花卉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仅依靠数量来占领市场的思路已经行不通了。

南美玫瑰进军中国市场

云南的花卉种植仍然处于节日导向型模式,近年来市场的变化还没有完全反映到终端市场。”张力说,从去年开始,“淡季不淡”已经非常明显。过去,会议、婚庆是国内花卉市场主要消费领域;现在婚庆市场越来越大,家庭消费势头强劲,种植模式也势必需要做出相应调整。

不过,张力也指出,种植模式调整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品种选择,再到摸清市场规律,没有两三年很难有大的变化。” 张力表示,随着家庭消费所占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节庆期间集中采购的势头会相对减弱,靠“大小情人节”赌一把的种植模式已经很难有市场竞争力了。

和张力一样,昆明情义花卉园艺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俊峰同样认为,与其在节庆期间靠数量取胜,不如花更多的心思在提高花卉品质方面。“现在来自国外市场的订单很多,有时候却不敢接,市场上A级花的比例太少,产品没有竞争力。” 刘俊峰说,花卉企业和种植户应更多从基础设施、品种选择、采后处理等方面下功夫,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现在,以厄瓜多尔玫瑰为代表的国外高品质花卉正在抢占中国市场,国内资本也在瞄准花卉的经销渠道,云南再不努力,话语权将会逐渐丧失。” 刘俊峰说。(昆明日报 首席记者殷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