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巡视员:一带一路成效远超预期没有估计到

11.05.2017  01:31

[“一带一路”倡议获得积极响应,中老铁路、雅万高铁、瓜达尔港、中俄和中亚油气管线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启动实施,中国与沿线30多个国家开展了机制化的国际产能合作。]

现在“一带一路”建设已经从初期的“摸着石头过河”,逐步过渡到基本框架更加清晰、工作方式更加明确、合作共识更加广泛、建设成果更加丰富、“朋友圈”不断扩员的新阶段。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西部司巡视员欧晓理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如此评价“一带一路”的阶段成果,但是“低垂的果实已经摘完了”,下一步更需要用“钉钉子的精神”做好各项工作。

“钉钉子的精神”

第一财经:“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三年多来,在阶段性总结回顾时提到,倡议的进展和成效超出预期,您对此是怎么理解的?

欧晓理:从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首次提出,到2014年写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之后正式成为我国与他国的合作典范,“一带一路”倡议推出时间虽然不长,但其影响和建设成效却远超预期。

为什么这么说?这可以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看。从国内看,在这短短的三年中,中国研究制定了“一带一路”建设的规划,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了顶层设计,绘制了宏伟蓝图;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与许多国家开展了战略对接,达成了许多共识;国内各方面对“一带一路”的认识在不断加深,参与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积极性持续高涨,一系列探索和实践也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一些重要专项工作取得显著进展。目前国内,领导小组牵头抓总,办公室统筹协调,地方部门分工负责,以企业为主体的推进工作机制已经形成。

从国际上看,倡议一提出,迅即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一些国家的积极响应。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国际产能合作为“双核心”,中老铁路、雅万高铁、瓜达尔港、中俄和中亚油气管线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启动实施,与沿线30多个国家开展了机制化的国际产能合作,沿线50多个国外产业园区建设顺利,中白工业园、泰中罗勇工业园等一批海外产业园区加快发展。与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民生合作也取得积极进展,“一带一路”建设的民意基础进一步得以提升。可以说,“一带一路”的“势”已然成形。

坦白地说,在短短的三年多取得这样的成效,我作为一个亲历者是没有估计到的。起初我们在研究中有一个预估,5年、10年、20年可以达到什么样的成效。比如,我们原来估计,可能要5年多的时间,才能对“一带一路”形成比较广泛的共识。但现在看来,我们保守了。现在“一带一路”建设已经从初期的“摸着石头过河”,逐步过渡到基本框架更加清晰、工作方式更加明确、合作共识更加广泛、建设成果更加丰富、“朋友圈”不断扩员的新阶段。

当然,我们对这些成绩感到高兴,但同时,我们也要对下一步工作的难度有清醒的认识,“低垂的果实已经摘完了”。这需要我们更加努力,要有战略定力,按照顶层设计的蓝图,一张蓝图干到底,以钉钉子的精神做好各项工作。

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和中国担当

第一财经:“一带一路”倡议被称为“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和“中国担当”,这个倡议对于推动全球化会产生怎样的具体影响?

欧晓理: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必然产物,虽然有学者把它追溯到大航海时代,但真正开始流行还只是20世纪80年代的事情,到现在也只有40多年的历史。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以及各国人民的交往。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加剧了世界各国发展的不均衡。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一直处于深度调整期,实现经济复苏面临非常多的不确定性。为此,世界各国都在选择复兴之道。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国家把现在世界面临的问题归罪于经济全球化。有些过去高举自由化旗帜的国家选择了逆全球化的做法。这几年,保护主义、孤立主义和民粹主义等反全球化思潮有所抬头,经济全球化似乎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我看,这是有了病在治病,但遗憾的是吃错了药。

中国是对外开放的受益者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借助全球化的力量,近40年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我们认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不会改变,也不可能改变,因为它符合经济规律,符合各方利益。在世界已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下,不应该也不可能抛弃经济全球化,而是应该直面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适应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让经济全球化进程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让世界发展格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和均衡。

“政策沟通”是基础

第一财经: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政策沟通”位列“五通”之首,目前,在“政策沟通”的深度、广度乃至具体形式上需要进行哪些提升和改善?

欧晓理:“政策沟通”之所以位列“五通”之首,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因为它重要。习近平主席在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后,就如何共建提出了“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

从这几年的实际工作中我们体会到,在“政策沟通”方面,重点应加强四个层面的对接:

第一个层面是发展战略的对接。发展战略对接是国家间最高层次的沟通与协调,有利于从宏观上、从政治上寻求合作最大公约数,找准共同行动的方向,实现相向而行和共同发展。所以有时我说,两国政府间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备忘录,是两国对共建“一带一路”的政治背书。

第二个层面是发展规划的对接。发展规划是对发展战略的细化和量化,发展规划的对接,就是在发展战略对接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合作的重点方向和合作领域,确定合作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第三个层面是机制、平台的对接。机制与平台是双边和多边合作规划能否顺利落实的关键环节。机制与平台实现对接,就可以将各国有关执行机构有效衔接起来,构建顺畅的交流、沟通、磋商渠道,并更有效地对接有关资源,及时解决规划实施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第四个层面是具体项目的对接。项目是实施战略与规划的最基本的单元和载体。“一带一路”倡议最终需要由基础设施、经贸、投资、金融、人文等各领域一个个项目的实施来落实,项目对接是最微观层面的对接。“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市场运作,项目对接要遵循市场规律,以企业为主体。同时,政府也要发挥作用,为企业进行项目合作营造良好的环境,提供必要的帮助。严格说来,项目对接不属于“政策沟通”的范围。

以上四个方面的对接,战略、规划、平台和项目,我们希望从大到小,从战略对接开始;但由于思维模式的不同,有的国家希望从具体项目对接开始。为此,需要做大量的沟通和说服工作。

 

 

来源:一财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