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去大理看苍山洱海
很久以前,有人对我说,你一定要去大理,看苍山洱海。
大理,距离武汉还不到2000公里,飞机也才3个小时,可多年来,这个地方只是我的一个念想。
而今,我终于走进了大理,实实在在踏上了这片土地。金秋时节,我与全国报纸副刊的百名同仁开始生态乡村·美丽大理的采风行。
让我真正产生踏实感的是位于大理云龙县以北、崇山环绕的千年白族村落诺邓。诺邓背靠崇山,襟带诺水,因盐业发展起来,一度是滇西地区的经济重镇。
诺邓的民居皆是依山而上,顺着坡地山势而建,典型的白族民居风格。沿坡地拾级而上,一排排古朴雅致的居所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四合院……这些民居建筑在工艺上很是讲究:门、窗、木梁、柱、檐上都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山墙、院墙上的图案比比皆是,无不彰显着这里曾经的繁荣和文明。每家每户房梁上悬挂着硕大的诺邓火腿,为这个千年村寨,平添了一份烟火气。
与中国其他乡村一样,诺邓的青壮年都走向了城市,于是,村子显得寂静而安宁。沿途,有三三两两的老人在秋阳的沐浴下悠闲地拉着家常,幼童们在地上自顾自地玩耍,远处空地上狗们和鸡们在散着步,相安无事,一派祥和。
走进诺邓村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万寿宫”,就像走进一座小型博物馆。墙上一块石碑记载,“万寿宫”为元代建筑,当时是外省客商的会馆;明初,会馆改作寺庙,称为“祝寿寺”;明末清初又改名为“万寿宫”。正屋里摆放着元、明、清各个时代的物件,墙壁上则是一幅幅或黑白或彩色的照片。现在居住在此的是一位黄姓老奶奶,她为我们一一讲解那些老物件的历史,又指着墙上的照片介绍她的家人。她指着一幅黑白照片中的英俊军人说,那是她的丈夫,当过兵,后来在北京铁路上工作……忆起早早就去世的丈夫,老奶奶不住地抹着眼泪,可见夫妻感情深厚。老奶奶说她的子女也都住在附近,不时会过来照顾她。每天闲暇之余,她就做些祭拜使用的香烛,供村民和游人使用。
告别万寿宫黄奶奶,顺着那坑坑洼洼的青石路前行,路旁一个院落吸引了我们。石头垒的院墙上悬挂着“归真小筑花园客栈”的木头小牌,小小的院落种满了石榴树、苹果树、月季,藤制桌椅摆放其间。穿过院子,走进低矮的小门,发现别有洞天,是一家由民居改建的四合院客栈。坐在屋里电脑后的是一位清丽的女孩,这家客栈的老板,名叫真真,90后,喜欢旅行。真真在大理停留了4次,最长一次待了3个月。第一次来诺邓,给她的感觉像世外之地,古朴安详。最终她选择了长时间的停留,实现她的青旅梦。
真真的花园客栈不仅有咖吧、wi-fi,还有手绘的诺邓地图,书架上摆放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80年代的书籍杂志,各式各样的手工饰品装点着每一间房间,让这间始建于民国的客栈古朴中透出时代气息。真真说,在诺邓有很多不方便,但“背个背篓一趟趟买菜采购客栈的东西,没磨掉我的耐心。至少这样的宁静和古朴让我有更多时间思考”。她眉眼间仍有着少女的调皮。
依依惜别诺邓,我们走过云龙、弥渡、洱源……感受着弥渡花灯的魅力、洱源凤羽的文墨飘香,在《小河淌水》的旋律里,在大理的历史和现代间穿行。终于,我站在苍山上俯瞰着洱海,将梦境中的“山则苍茏垒翠,海则半月掩蓝”变成了眼前的现实。突然间,泪水湿润了眼眶,我知道,我正踏踏实实站在这片土地上,这里的人、这里的景都告诉我,大理,不再只是心里的一个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