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陵县:特色产业串活“龙陵三宝”

02.03.2016  11:10

 
  石斛、胡蜂、黄山羊是龙陵县的三大特色产业,被喻为龙陵农民的“吉祥三宝”。近年来,该县坚持“特色种植上规模、标准化生产促提高、示范典型显水平、扶贫开发求实效”的产业发展思路,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提升了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

  话题

  如何将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龙陵县着力打造“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协会)+农户”等模式,培植经济产业链,变“单打独斗”闯天下为“抱团取暖”闯市场,让特色产业更加具有优势,帮助贫困户不断增收。

  石斛搭上“绿色快车

  走进龙陵县象达乡朝阳村石斛种植大户李性能家,偌大的院子里20多名妇女膝上都放着一把篾筛,面前是一个电烤炉,身旁摆放着石斛鲜条,她们把石斛鲜条放在电炉上烘烤后又在筛里卷成枫斗,技术娴熟。李性能介绍:“我家种着30多亩紫皮石斛,去年石斛鲜条产地价每市斤55元,产石斛鲜条6吨,收入70多万元。

  近几年来,龙陵县把石斛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高原特色产业加以培植,采取政策、资金、科技、市场扶持的举措,积极引导农民组织专业合作社延伸产业链条,走出了一条“政府搭台、合作社唱戏、龙头带动、农民受益”的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全县成立石斛专业合作社36个,发展社员户1000多户,带动石斛种植户1.2万余户;引进和培育石斛精深加工企业13家,创立了“打虎坡”“古箐宝”“回春草”“元斛”“极斛”“龙川江”等品牌,获得云南省著名商标称号;开发出石斛枫斗、石斛茶、石斛酒、石斛粉胶囊等6个系列10多个产品。

  2015年末,全县种植面积达600万平方米,产石斛鲜条2500吨,经初精加工的龙陵紫皮石斛(枫斗)及系列产品畅销国内100多个大中城市和亚欧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2009年,龙陵县成功申请注册了“龙陵紫皮石斛”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1年11月,中国中药协会授予龙陵县“中国紫皮石斛之乡”的称号。

  如今,依托“互联网+石斛”,龙陵建立电商石斛系列产品专卖店16家,构建起“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和“互联网+石斛+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模式,电商平台销售业务全线飘红。龙头加工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正在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为龙陵县石斛产业带来更大的商机和希望。

  胡蜂产业“破茧成蝶

  经过30余年的不懈探索,尹兆场村村民黄国忠成功地破译了人工驯养胡蜂的“密码”,将驯养胡蜂做成了年创产值逾百万元、带领农民养蜂致富的产业。他的事迹经中央、省、市主流媒体报道后,声名远播,产业越做越大。2013年成立了龙陵县黄氏胡蜂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和胡蜂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社员126户,放养胡蜂1100多窝,带动群众放养胡蜂5000多窝。去年,领养(蜂)农户实现收入200余万元,其中187户立卡贫困户经济状况明显好转。

  “我家的山林有几十亩,不养蜂就闲置了,养蜂多了一份收入。”在龙山镇尹兆场村的一片山林里,正在往树上挂蜂巢的村民黄国旺告诉记者,去年,他领养了41窝胡蜂,分成收入就有3.4万元。黄国旺是立卡贫困户,一家3口人住的是雨天漏雨晴天进风的破房子,守着几亩薄田瘠地盘吃穿,在贫困中苦熬。今年,尝到养蜂甜头的黄国旺又领养了62窝胡蜂,还用养蜂收入建盖了砖木结构的住房,圆了多年的安居梦。

  龙陵县为了做大做强胡蜂产业,以黄氏胡蜂养殖公司为龙头,培育胡蜂产业链。制定出台了《龙陵县胡蜂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县财政按每年不低于100万元的胡蜂产业发展资金列入财政预算,规划建设1个县级良种繁育基地,10个乡镇级良种繁育基地,每年建设10个胡蜂养殖示范基地,以“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吸纳3万余农户加入到产业链上,发展养蜂业增加收入。2020年,全县放养胡蜂13万巢,生产蜂蛹910吨、酿制“蜂子酒”1000吨,提取初蜂毒原液250千克,实现产值10亿元。

  黄国忠告诉记者,人工驯养胡蜂是个低投入高产出的产业,很适合山区农民发展。农民只需要掌握养蜂的基本技术就行了,难度大的核心技术都由公司提供,产品由公司收购。

  为了做大做强胡蜂产业,龙陵在全县10个乡镇配备了胡蜂养殖辅导员,围绕良种繁育、丰产养殖、种群抗病、蜂毒采集等关键环节,开展技术培训。同时,积极引进和鼓励胡蜂科研机构与科技人员联合,开展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和科技承包及技术咨询服务,为胡蜂产业提供技术支撑。

  黄山羊逐步走向市场

  去年初,碧寨乡梨树坪社区大松坡寨村民杨春生向寨里的养羊大户赁养了40只羊,出栏按2:8分成,羊主人分两成,赁养户分八成,风险共担。一年到了,杨春生赁养的羊出栏31只,得到2.1万元的收入,今年他又花1.4万余元购买了12只羊。他喜滋滋地说:“赊养黄山羊不用出本钱,确实帮我解决了没钱买羊的困难。

  梨树坪是龙陵黄山羊养殖重点村,黄山羊存栏达4000多只,去年出栏3100只,实现收入逾三百万元。为了帮助立卡贫困户摆脱贫困,该村在养羊大户中开展了向贫困户赊养黄山羊脱贫活动,按2:8、3:7、或4:6的比例进行分成,有33户立卡贫困户赊养黄山羊,生活得到改善。

  近年来,龙陵县采取一手抓市场,一手抓养殖,增加资金科技投入,产业培育与市场营销同步,基地建设与扶持大户联袂,科学养殖、饲料开发、草场培植并行的运作举措,以优惠政策作驱动,打开资源市场,吸纳县内外开发商参与开发建设,每年投入龙陵黄山羊产业扶持资金3320万元,建构起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养殖、一体化经营、“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链。截至2015年末,全县黄山羊存栏15.06万只,建成市、县级养羊示范村3个,成立专业合作社联合社1个、养羊专业合作社29个,引进龙头企业1户建成龙陵黄山羊精品农业庄园一个和日屠宰500只羊的生产线一条。同时,大力建设畜牧交易市场,使“羊肠小道”连通了大市场。2015年,全县黄山羊出栏15.2万只,实现产值1.52亿元。

  该县把黄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场(小区)、示范村作为推广先进技术,实施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的依托和载体,鼓励支持专业合作社(养殖场)“收编”了3400多户黄山羊养殖链上的“散兵游勇”,成为合作社社员或职工。建成了3个黄山羊良种繁育基地、核心养殖场和短期育肥场,实行流动羊群与基地重点户舍养结合,扶持农民在自然草场、人工草场养殖黄山羊,或自建羊舍饲养。养羊专业合作社、养殖小区、示范村基本实现了每一户一片优质牧草、一幢标准圈舍、一个青贮(氨化)池、一名科技养殖“明白人”的目标。

  通讯员 雷华 本报记者 朱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