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甸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美丽幸福新家园

10.08.2020  21:11
蔬菜基地初具规模  安置区美丽整洁 

  盛夏时节,鲁甸县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阳光明媚、热闹祥和,一栋栋崭新的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市政大道纵横交错,学校、医院、商超、集贸市场、文化广场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一座跨县易地扶贫搬迁新城在鲁甸县城北部崛起。

  “美丽新家园,幸福卯家湾。”一年多前,这片小山坡还是成片的玉米地,经过17个月的不懈努力,一个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美丽新家园如期建成。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帮助下,来自鲁甸、巧家、彝良、永善、盐津5个县的偏远山区群众8322户35585人搬出大山进入县城,开始幸福新生活。

   搬出大山奔小康

  “享共产党的福,搬进城来住上这么好的楼房。”眼瞅着搬进城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卯家湾安置区和悦社区搬迁群众邹文昌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

  现年67岁的邹文昌来自鲁甸县梭山镇甘田村,老家山高坡陡、道路崎岖、土地贫瘠,他们一家5口挤在狭小破旧的土墙房里。去年底,在各级干部的帮助下,邹文昌一家欢欢喜喜搬进卯家湾安置区,住进100多平方米的新家。

  “党和政府不仅帮助我们建起新家,还给家人联系工厂落实工作,学校、医院、超市都在家门口,这种好日子打着灯笼都找不到。”邹文昌说。

  为破解“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难题,卯家湾安置区坚持“卡户与随迁户同步、住房建设与各类综合配套同步、人员安置与产业就业同步、硬件建设与建立完善社区管理机制同步”原则,在卯家湾选址一次性规划用地3.31平方公里,其中安置区占地面积3700亩,建设安置房66栋8866套,配套新建2所学校、4所幼儿园、1个卫生院、6个社区卫生室,承接来自鲁甸、巧家、彝良、永善、盐津5个县的搬迁群众。今年3月31日,最后一批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实现搬迁入住。

   产业就业强支撑

  蓝天白云下,卯家湾安置区食用菌产业园的香菇大棚整齐排列成一片,棚内的格架上摆满了菌包,朵朵香菇破膜而出,长势喜人。正在摘香菇的搬迁群众李德东告诉记者:“去年底搬到卯家湾后,我到食用菌产业园承包了2个香菇大棚,现在已经采摘了1.7万多斤,毛收入有6.8万多元。

  为解决好搬迁群众的后续发展问题,鲁甸县借助东西部扶贫协作机遇,引进广东粤旺集团食用菌项目落地卯家湾安置区,发展特色产业带动搬迁群众增收致富。食用菌产业园负责人介绍:“我们规划建设了1000个标准化大棚和4.8万平方米分加工厂房,可帮助卯家湾安置区500户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就近就业,间接带动2000余人就业增收。

  鲁甸县按照“短期靠就业、长期靠产业”的思路,分级建立劳务微信群,成立劳务输出协会,搭建互联网掌上“就业平台”,建立“工作站+社区+楼栋长”的网格化就业服务机制,大力推动劳动力安全有序转移就业。同时,制定实施“两园两基地”产业规划,在卯家湾片区建设3000亩现代物流园和2200亩高原特色绿色食品加工园,打造万亩苹果基地、万亩蔬菜基地,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此外,鲁甸县还配套建设了一个4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的扶贫车间,加上安置区配套产业及周边企业可提供的6000个就业岗位,可实现搬迁群众户均一人就近就业。目前卯家湾安置区有劳动力1.8万人,其中外出务工劳动力1.4万人,剩余4000名劳动力将在安置区“两园两基地”实现就近就业。

   贴心服务暖民心

  “社区干部是亲人。”回想起社区工作人员对自己的关心和照顾,卯家湾安置区雨露社区69岁的独居老人明在翠热泪盈眶。

  明在翠老人中年丧偶,两个儿子常年外出务工,搬到安置区后独自一人生活。根据安置区“红、黄、绿”分类管理精准服务机制要求,社区将其标注为“红色”家庭户纳入“日随访”管理,社区干部及楼栋长每天开展至少1次入户随访。

  前些日子,明在翠老人肠炎发作,无人照料。入户随访的社区干部了解情况后,及时把老人送到鲁甸县人民医院救治,并轮流值班帮助办理手续、照料一日三餐,直到老人在外务工的儿子赶回来。

  为了让搬迁群众早日融入新环境、成为新市民,卯家湾安置区临时党工委(管委会)在抓好产业就业支撑的同时,充分利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阵地,常态化开展政策理论、产业就业、人居环境、文明新风等10项文明实践主题活动,把“自强、诚信、感恩”融入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全过程,从物质生活、思想认识、致富能力、适应新家园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帮扶,不断增强搬迁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小康路上跟党走,脱贫致富感党恩。”夕阳西下,安置区高楼外墙上的大型红色标语格外醒目。路对面的小广场上人头攒动,搬迁群众相聚在一起对唱山歌,“搬迁住进新房子,啊来来……”“感谢党的好政策,啊来来……”,深情的歌声唱响了搬迁后的幸福生活。

  云南网记者 沈迅 蔡侯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