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田事件”余震:安全气囊市场格局大调整
“高田事件”对全球汽车业的影响仍有余震,相关召回的根本原因仍在分析当中。我们关心的是,这一事件会给安全气囊市场格局带来了怎样的变动?“切换供应商,是目前各大媒体上报道最多的消息。但事实上,早在几年前,很多整车企业就已经开始切换高田的产品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表示,虽然高田公司正在极力挽回因“召回”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和负面影响,但这不会放慢其整车客户切换其产品、选择其他供应商的步伐。而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自主品牌安全气囊企业可否从中受益?最大受益者又会是谁?
■换掉高田
近日高田公司公布的今年第一财季(4~6月)财务报告称,得益于美国、印度以及东南亚市场的销售额增长,该公司实现了盈利。但业内专家认为,这并不能改变高田未来被整车客户抛弃的命运,随着追责的继续推进,高田或将因“召回”赔偿而导致破产。
业内人士认为,高田上季度利润的迅速回升不足为奇。因为,2014年虽是高田问题气囊车辆召回的集中爆发期, 上季度的业绩体现的仍是以前的订单情况。一位行业专家对记者说:“高田问题气囊的气体发生器极为廉价,但替换件和免费更换会让高田的生产成本大幅增加。事 实上,很多高田的整车客户在前几年就开始着手切换供应商。”他告诉记者,在国内市场,大部分中国自主品牌整车企业对高田的产品配套已经十分谨慎。去年上半 年,吉利汽车开始减少高田气囊的采购量,大众等整车品牌也在几年之前引入了新的气囊供应商。
在中国市场,高田的主要客户以日系合资车企为主,大众品牌占有少量,在自主品牌中占有的份额也不多。目前记者 了解到,只有力帆汽车是采购高田比例较高的企业,其80%以上的车型配装了高田气囊。而东风标致、东风雪铁龙等法系品牌安全气囊,主要由天合、奥托立夫以 及锦恒等企业配套,并没有采用高田气囊,因此不受气囊召回影响。
■最大受益者是奥托立夫与天合
据了解,在“高田事件”之后,安全气囊的市场格局确实发生了变化,但自主安全气囊生产企业虽然赢得了不少订单,但还不是最大赢家。“实际上,高田出事之后,最大受益者是奥托立夫和天合两家企业。”锦州锦恒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成明对记者说。
今年年初,瑞典零部件供应商奥托立夫已经与包括本田在内数家车企达成合作协议,将为这些企业提供高田故障气囊 的气体发生装置,订单总量超过2500万件,并且还有数百万件订单正在讨论之中。今年6月,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在美开始对410万辆使用了高田安全气 囊的汽车进行维修,转而使用美国天合汽车集团制造的产品。
在中国汽车市场,高田、奥托立夫以及天合等外资企业占据了80%以上的安全气囊市场份额。国内企业方面,锦州锦恒近几年发展较快,市场份额占11%~12%,东方久乐等4~5家气囊企业占据了不到10%的市场份额。
赵成明说:“国内自主气囊企业在技术研发和产品工艺上有很大提升,但从市场规模和品牌影响力来说,同外资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所以说,高田问题气囊引发大范围汽车召回之后,整车企业给予国内气囊供应商的机会并不多。”
■切换周期最少8个月
在奥托立夫生产高田问题气囊气体发生器的替换件的消息曝光之后,奥托立夫的股价一度飙升30%至历史最高点。 不过,从年报数据上看,奥托立夫的市场业绩却不太给力。今年上半年,奥托立夫整体营业收入为44.66亿美元,同比下滑4.6%;营业利润为2.89亿美 元,同比下滑12.7%。奥托立夫超过一半的收入来自安全气囊业务。今年二季度,奥托立夫安全气囊产品销售额达12.64亿美元,同比增长7.1%,总算 扭转了一季度大幅下滑的局面。
据专家分析,奥托立夫上半年利润下滑主要有四点因素,首先是支付在美反垄断诉讼相关费用;其次是上半年新增 产能投资增多;三是气囊行业供货价格被整车厂持续压低,利润率下降;四是因“高田事件”获得的新增项目需要一定切换周期,部分受益暂未体现出来。“目前 来看,气囊开发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整车同步开发,用于企业新项目,一般需要一年到一年半研发匹配时间。二是逆向开发,即根据已上市车型相关数据,开发替 换产品,需要8个月左右。所以,奥托立夫与天合等企业下半年安全气囊的收入会出现明显增长。”赵成明分析。
■气囊采购环节更加严苛
汽车行业整体销量增长速度下滑,自主品牌整车企业市场份额回升仍有压力。国内气囊企业配套以自主品牌整车企业为主,给合资企业配套的数量增长有限。综合记者采访的信息来看,目前,国内自主气囊企业的成本优势越来越小,技术成熟度、产品一致性和品牌影响力是各企业 现阶段的努力方向。
实际上,尽管国内汽车销售总量增速放缓,但市场对安全气囊的需求量增速不减。随着消费者安全意识的提升,单车 匹配气囊的数量在增加,技术也更加先进。“高田事件”的搅局,让整车厂对主被动安全零部件的采购标准更加严苛。“从当初靠低成本占市场,到今天的以技术、 品质抢市场。10年来,国内安全气囊企业成长不易。今年上半年,锦恒成为大众汽车的A级供应商,有助锦恒继续开发合资品牌客户。”赵成明对记者说。面对外 资安全气囊企业不断在中国市场加大投资,国内安全气囊企业的确有很大的压力。目前,包括锦恒在内的国内主要安全气囊供应商的产品价格,与外资企业差距缩 小。未来必须持续加大技术储备、试验设备、制造设备的投入,才可与外资企业同台竞技。
编辑:袁艳责任编辑: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