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山乡的生态农业梦
江头村的规范化药材种植园。
□ 本报记者 张建平 通讯员 陈永和 文/图
地处高寒边远山区的象图乡,曾被剑川人戏称为“小西藏”。这个只有5700多人口的乡,在开展扶贫开发整乡推进之前,60%的人口还处于贫困线以下,因为基础差、条件艰苦,发展滞后于县内的其他乡镇,以往县里的机关提起要到象图出差,就像要出国一样困难,而科技部门要在象图推广点科技措施,那就更是难上加难。记者在乡农科站采访时,该站负责人如是说。
前些年在象图曾经发生过这么一件真实的事情:乡党委、政府从漾濞县引进了一批核桃苗木,希望在全乡推广种植,帮助群众尽快脱贫。可是,核桃苗发下去一个多星期后,除了部分村干部按照要求带头示范种下了一部分外,大多数苗木还丢在村委会。有的村就连干部也有抵触情绪而按兵不动,有的沉不住气了,干脆把电话打到乡政府,说把你们乡政府的烂树苗拿回去!我们不要了。至今这事还被当成笑话。
“如今在象图,人们尝到了核桃这个金果果的甜味,再也不会有这样的笑话发生了。”沽泥盆党总支部书记杨发正说。也是这个沽泥盆村,最早成立了核桃专业生产合作社。合作社负责人李何兴告诉我们,象图人历史上就有种核桃的传统,可老百姓不知道怎样管理,不会修枝打杈,说剪了明年结果少了,结果反而影响了核桃挂果,而且核桃越结越小。针对这种情况,乡领导和农科站的技术人员要到村里亲自手把手教群众。后来发现我们核桃发展得比较好的这些种植户可以做示范,带动周围群众,传授科技知识。于是在乡里和村党总支的支持下,于2011年9月成立了农技协组织“沽泥盆村核桃专业生产合作社”,收获季节帮助农户推销核桃,平时指导帮助他们科学管理核桃树。第一年就帮助群众卖出了核桃120多吨,而且卖出好价钱,原来对我们还持怀疑态度的群众,也主动找上门来,加入我们的合作社。
记者了解到,这两年他们的合作社已经发展到通过网络订货销售核桃,从而对市场价格的了解更准确也更及时,农民得到的好处也更多了。而以往很难吸引人才的象图,近年来就有25名当地考出去的专业技术人员回乡工作,为乡里办起了农民素质提升学校,并利用剑川县与云南农业大学合作的1+1培训项目,每年对农民进行培训,提升农民的科技素质。
去年马(登)象(图)公路通车后,不仅象图核桃这样的大宗商品外销方便多了,象图历史上由于交通落后经济欠发达得以保留下来的山清水秀,无污染的自然条件,也成了宝贵的资源。赵正元乡长对记者说,象图地广人稀,土地资源丰富,人均占有土地为全县首位,具有非常适宜生态有机农业发展的天然优势。近年来一些农业科技企业也把目光投向了象图,2012年,县外的一家企业就主动到江头村考察发展有机农业的生态环境,经过实地考察和认真分析后,认为这里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合种植高档中药材,当即决定在象图建设有机农业基地,注册了“剑川县象图志磊农产品种植有限公司”。目前该项目公司已投入资金900多万元,种植当归、秦艽、续断等中药材2700多亩,其中规范化种植1300亩,林下野生抚育种植1400亩。建立当归人工种植示范基地300多亩,续断人工种植示范基地600多亩、野生抚育示范基地700亩,秦艽人工种植示范基地600多亩、野生抚育示范基地700亩。同时还通过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编写规范化的种植技术手册,培养了乡村种植能手800多人,带动了周边山区群众致富,走出了一条以科技龙头企业引领,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新路子。
记者1月上旬在江头村采访时了解到,目前该公司已带动该村委会的上百户白族、彝族、傈僳族等高寒山区群众种植药材近千亩。以药材为主的有机生态农业,正在成为继核桃产业之后,带动象图乡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新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