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和源模式”
金秋九月,收获的季节。枝头挂满苹和梨,还有火红的石榴。
石榴酸甜可口、营养丰富,更有多子多福的象征意义。如果在云岭大地寻一味,红河州肯定要走走。
红河州最为知名的石榴产地有两处,蒙自、建水。从口味上看,蒙自石榴甜,俗称“甜石榴”;建水石榴以酸为主,有回甘,俗称“酸石榴”。9月的红河两岸,石榴映着丰收景象。
9月23日上午,记者来到了建水南庄镇李伍村。这里因为石榴蜚声省内外,知名的云南省和源万亩石榴庄园也坐落于此。
走进庄园,满眼都是红艳艳、沉甸甸的石榴。剥开一个,籽晶莹剔透,口感初食颇酸,但随之舌尖却泛起了持久的甘甜。
万亩石榴田,万亩石榴甜。“和源模式”不仅是李伍村的新景致,更是红河州高原特色农业的缩影。
据悉,自2013年启动百万亩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以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努力在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建设美丽家园上迈出新步伐。
其正逐步推进蒙自石榴园、建水石榴园、开远苗木园、弥勒葡萄园等十二大园区建设,利用现代基础设施、现代农业产业等六大体系,力争到2017年,示范区实现亩均综合收入提高到2万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至2万元以上,人均拥有1亩以上高稳产农田,水利化程度提高到100%,节水设施、现代路网全覆盖的目标。
而经过两年多的探索,以“和源模式”为代表的先进经验已经形成,具有示范性、借鉴性的高原特色农业的轮廓日渐清晰。
固然,和源万亩石榴庄园以种植石榴为主,但其整个架构却并不单薄。
早在2008年公司成立之初,和源就有志于打造一个集种养、加工、仓储、冷链、物流、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企业。而当记者探访和源现代农业物流园区则发现,当初的设想已经基本实现。
该园区建在建水火车站旁,占地200亩,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总投资2.6亿元,年吞吐量250万吨,集电子商务、仓储保鲜、冷运配送、检验检测为一体。
园区建有仓储库、装卸平台、保鲜库、信息服务中心、电子交易中心、行政服务中心、检验检测中心等配套设施,通过全程监管、产品溯源、电商园区等方式,既实现了信息和物流的通畅,又确保了产品的质量可信,以及开创出“万人创业就业”的良好局面。
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和源万亩石榴庄园已逐步成为红河州农业“小巨人”,形成了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和源模式”。总结经验,成功与“三产融合”坚密不可分。
所谓“三产融合”即以高效生态循环理念抓农业,推动石榴种植与肉牛、生猪、鸡蛋养殖结合,“种养”配套发展;蓄粪发酵、沼肥还田,“果畜”循环发展;水果与蔬菜间种、套种,“果蔬”立体发展。以工业理念抓农业,坚持标准化生产与农产品加工并重,建成15万余标准化蛋鸡养殖场、万头标准化生猪养殖场、80亩蔬菜种植示范大棚,蓄粪加工生物有机肥,小米辣颜值加工成视频,提升农业附加值。以商业理念抓农业,坚持流通体系建设与休闲农业发展同举,建设年吞吐量250万吨的现代农业物流园和万亩石榴庄园,推动农业由单纯“卖产品”向“卖服务”转变。
万亩石榴田,万亩石榴甜。据介绍,在开发前,农户的实际利用面积只有300多亩。但似乎只在“转瞬”之间,翻天覆地的变化就已经发生了。
随着贫瘠的荒山变成“金山银山”、绿水青山,一幅由低效单一型粮食种植向现代高效多元型“果畜旅”融合发展转变的高原特色农业画卷正渐渐铺开。
(云南网记者 李星佺)
相关阅读
李纪恒在全省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推进现场会上强调 打好高原特色农业这张牌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