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十三五”蔬菜产业发展规划

29.06.2017  10:01

一、 发展目标

——到2018年,全省蔬菜种植面积达2010.0万亩,总产量3041.0万吨,综合产值1045.0亿元(其中:农业产值691.0亿元、加工产值235.0亿元、物流产值119.0亿元),外销量2055.0万吨,出口额达到12.0亿美元。蔬菜标准化生产比例达52%,商品化处理率达65%,产业化经营比例达75%, “三品一标”产品认证数量720个以上,产品抽样检测合格率达到97%以上。

——到2020年,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100.0万亩、比2015年增加213.6万亩;总产量3560.0万吨、比2015年增加1277.3万吨;外销量2428.0万吨、比2015年增加920.5万吨,出口量和创汇比2015年增长30%;综合产值1267.0亿元、比2015年增加512.0亿元,综合产值增加值761.5亿元,其中:农业产值876.0亿元、比2015年增加412.9亿元,农业增加值586.0亿元,乡村从业人员人均从蔬菜获得收益3981.8元、比2015年增加1868.0元;加工产值250.0亿元、比2015年增加45.0亿元,加工产值增加值105亿元;物流产值140.8亿元,比2015年增加54.1亿元,物流产值增加值70.5亿元;蔬菜标准化生产比例达60%,商品化处理率达75%,产业化经营比例达80%,“三品一标”产品认证数量800个以上,产品抽样检测合格率达到97%以上。

  二、产业布局   (一)生产基地布局 结合我省地理气候特点,将蔬菜生产规划为三个优势产业区,即:夏秋蔬菜优势产业区,冬春蔬菜优势产业区,常年蔬菜优势产业区。在优势产业区重点培育30个重点县,辐射带动50个生产大县

1.夏秋蔬菜优势产业区。 包含昭通市、大理州、丽江市、文山州、怒江州、迪庆州,利用“天然凉棚”优势,种植结球甘蓝、大白菜、花椰菜、青花菜、萝卜、生菜等喜凉蔬菜以及辣椒、番茄等喜温蔬菜,重点建设“西菜东运”基地,供应沿海大中城市和日、韩、俄罗斯等国夏季市场。建设6个蔬菜生产重点县,辐射发展15个蔬菜生产大县。

2.冬春蔬菜优势产业区。 包含保山市、普洱市、西双版纳州、德宏州、临沧市、红河南部以及低热河谷县,充分利用冬春热量充足的“天然温室”优势,种植番茄、辣椒、茄子、洋葱、苦瓜、豇豆、菜豆等喜温蔬菜以及冬马铃薯和鲜食玉米,建设“南菜北运”基地,供应北方大中城市和日、韩、俄罗斯等国冬春市场。建设6个蔬菜生产重点县,辐射发展20个蔬菜生产大县。

3.常年蔬菜优势产业区。 包含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楚雄州以及红河州北部县市,种植大白菜、结球甘蓝、上海青、结球生菜、菠菜、油麦菜、葱蒜类等蔬菜,冬季热量充足的区域发展冬季马铃薯、鲜食玉米、鲜食豌豆、鲜食蚕豆等蔬菜,供应上海、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沿海大中城市以及泰国、越南、马来西等国外市场。建设18个蔬菜生产重点县。辐射发展15个蔬菜生产大县。

(二)加工基地布局 以昆明、曲靖、玉溪为重点,培育大型蔬菜加工企业,重点加强分级、包装、冷藏、冷运环节建设,大力改善蔬菜加工环节的温控设施,建设完善的蔬菜预冷设施,延长新鲜蔬菜货架期,降低损耗;以红河、文山、楚雄、大理为重点,积极支持提高蔬菜商品化处理率,重点加强低温分拣加工、冷藏运输工具、冷藏等冷链设施设备配置,优化蔬菜产品分等分级、包装贮运,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在保山、丽江和澜沧江低热河谷区生产大县及外销量较大的区域,按照菜地面积和商品化处理需求,配置相应的预冷设施、整理分级车间、冷藏库,大力推进蔬菜产品分等分级、包装标识,增强冬春蔬菜外销品牌影响力。   三、主要任务   (一)建设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 到2020年,完成5个蔬菜生产大县挂牌认定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新建设16个蔬菜类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总数达到40个);在蔬菜生产大县新建7个省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总数达到15个),争取3个升级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新创建57个国家级蔬菜标准园(总数达到160个)。

(二)培育经营主体。 到2020年,培育年销售收入3-5亿元龙头企业10个,年销售收入5-10亿元龙头企业10个,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龙头企业8个。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组织连接龙头企业和农民的纽带和桥梁作用。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能、会经营的种菜大户,重点加强种植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的引导培育,使其成为种植能手、经营能手;鼓励和引导种菜大户通过耕地流转、耕地入股等多种方式向规模化种植发展,建立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通过订单生产、示范基地等方式与蔬菜龙头企业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

(三)强化科技支撑。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依托省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强化产学研结合,共同进行大白菜、结球甘蓝、番茄、辣椒、菜用型马铃薯、鲜食玉米等主要蔬菜新品种选育和配套生产技术研究。积极开展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控、科学施肥技术和蔬菜贮藏、保鲜、加工等相关技术研究,提高蔬菜生产、加工技术水平。 增强科技推广能力。 建立完善全省主产区县乡蔬菜站,配备和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蔬菜栽培、植保、土肥、农机等专业技术人员,探索建立蔬菜科技人员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利益联结和绩效考核机制。启动省级蔬菜产业体系建设。菜重点县,配置必要的田间小气候观测、品质速测等设施设备;建设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展示基地,提高蔬菜良种覆盖率;扶持培育蔬菜生产加工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切实加快新成果转化,提高实用技术入户率和应用率。

(四)建设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提高县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加强农药销售、使用监管,加大蔬菜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抽检力度。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建立蔬菜质量安全检测点,加强生产基地自检,指导安全期采收,严把基地产出关。鼓励和支持蔬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质量安全检测点,加大自检力度,严把市场准入关。依托云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建立覆盖蔬菜生产、加工和流通环节的全程质量追溯体系,实现生产档案可查询、流向可追踪、产品可召回、责任可界定。将质量安全措施和责任落实到各环节和各参与主体,建立健全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五)提升加工能力

1.强化商品化处理。 重点加快田头处理场所、冷库建设,减少采后处理的损耗,提高贮藏保鲜能力;配备清洗、分级、包装等设备,发展方便净菜、袋装蔬菜、真空保鲜蔬菜等鲜切蔬菜,提高蔬菜商品化处理包装率,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

2.强化精深加工。 鼓励支持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独立开展或同企业联合开展蔬菜加工产品和生产技术研发,特别是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产品开发。依托国际国内大型食品企业,发展速冻蔬菜、脱水蔬菜、蔬菜汁、饮料等新型蔬菜加工制品的订单生产,逐步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加工产业带,适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化产品。充分利用西南地区饮食习惯的相似性,提升干制辣椒、小米辣椒、萝卜、生姜、藠头、苦菜等传统淹渍蔬菜制品知名度和影响力;积极开发适合华北、华南等地区消费习惯的淹渍蔬菜制品。

(六)强化“云菜”品牌培育 以“三品一标”认证登记产品为基础,积极培育具有市场生命力的产品品牌,“蘸水”、“脱水蔬菜”、“鲜食马铃薯”、“鲜食玉米”等具有较强加工开发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的龙头企业的产品品牌;大力培育“晨农”、“汪家富”、“堂生”、“宏斌”、“德春”、“云福”、“青美源”、“阿诗玛”、“老土罐”、“子弟”等一批农业优势企业品牌;以农产品品牌创建示范区为抓手,提升“罗平小黄姜”、“丘北辣椒”、“开远藠头”、“弥渡酸腌菜”、“富源魔芋”、“元谋冬早蔬菜”、“通海四季菜”、“版纳小糯玉米”、“石屏冬马铃薯”等区域公共品牌的影响力;以区域公共品牌推动产品品牌效益快速提升,不断丰富“云菜”品牌内涵。 (七)建设市场流通体系 在蔬菜生产大县,改造和新建一批功能齐全、设施先进,能够满足国内外销售商需求的蔬菜产地批发市场,在弥渡县、元谋县、通海县、陆良县、砚山县等交通物流结点规划布局一批集散型批发市场。在昆明、曲靖、玉溪、楚雄、保山、红河、版纳等主要城市周边加快建设一批生鲜农产品低温配送处理中心,建立以蔬菜基地为依托的冷链物流配送体系,打造集群冷链物流基地,完善城市产区冷链配送供应体系。鼓励大型蔬菜生产企业从生产源头实现低温控制,积极发展冷链运输和低温销售,在产地、销地建设低温保鲜设施,实现产地市场和销地市场冷链物流的高效对接。鼓励加工、冷链物流、流通企业加快蔬菜保鲜、冷藏、冷冻、预冷、运输、查验等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应用国家颁布的各类生鲜农产品原料处理、分选加工与包装、冷却冷冻、冷库储藏、包装标识、冷藏运输、批发配送、分销零售等环节的保鲜技术和制冷保温技术标准。 (八)建设信息化服务体系 利用“互联网+技术”,打造种子到餐桌的信息录入和共享平台。对重点县主要蔬菜品种的播种面积、产量、上市档期、产地价格等生产信息进行监测统计,夯实大数据收集基础工作。加快运输、通关、集中报关等过程的网络化便捷式办理应用,减少流通损耗,保障“云菜”的新鲜快达。加强和主要目标市场合作,掌握市场需求的主要蔬菜品种和价格行情并进行共享。整合现有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内部外部数据共享,及时组织分析研判和准确发布预警信息,合理错开播种期和收获期,防止盲目生产,避免集中大量上市或脱销断档,促进生产稳定发展。

云南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十三五”咖啡产业发展规划
   一、 发展目标 —— 到2018年,全省咖啡种植面积稳定在200万亩左右,年产咖啡生豆15万吨,实现总产值218亿元以上。其中农业产值33亿元(增加值22.云南省农业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