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扶贫日记】找准“穷根”开良方

15.08.2016  09:52

美编 张维麟 画

 

6月30日,星期四,多云间晴,泸水县上江镇新建村

下午将去走访泸水县上江镇新建村南坝三组的6家贫困户。这些贫困户多数因为残疾,家庭陷入了困顿,几乎都靠几分薄田和政府低保度日。6户贫困户中最困难的要数肯三益家,父母、妻子、女儿、女婿,一共6口人,除了要照顾年迈的父母,还要照顾体弱的妻子,女婿身体还有残疾,家里的体力活就靠他一个人。

南坝三组耕地面积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且大部分为35度到60度不等的陡坡耕地,生产结构单一,传统的“水稻+玉米+甘蔗+养猪和鸡”是当地群众的主要生活支柱和收入来源。地质条件恶劣,每到雨季,常有滑坡和泥石流,残疾人口多,大部分无脱贫能力,脱贫形势严峻,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着力。

借力资源优势,利用村闲置的文化活动广场,设置就业扶贫点,帮助有条件、有意愿的贫困村民到企业就业。对于我们挂钩帮扶的6户贫困户要因策扶贫,褚梅英扒家和李计华家,由于地基滑坡,导致房屋开裂,破损严重,存在安全隐患,需要易地搬迁或就近重新安置;密波妞妈家仅有水田2亩、旱地5分,单靠务农无法实现脱贫,考虑为其小儿子提供技能培训,实现就业;肯三益家和密青华妈家,可以考虑发展种植业,由李光洪总队长帮助引进的软籽石榴,优先安排在两家试种;“扶贫先扶智”,为了不让贫困代际相传,认真做好工作,让李计华家小儿子复学;肯大华身有残疾,且孤身一人,要想靠他自身实现脱贫似乎不太可能,只能依靠政府救助的社保兜底。

走出石弓山,已近黄昏,农家小院一角的三角梅,在夏日雨水的不断浇灌下,正肆意开放,繁密的花束压得枝条向四面八方伸展。“小康要包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习近平总书记这番话透出的是浓浓的人文关怀,毕竟,在小康这幅多彩的卷轴上,民生是最厚重的底色,共享是最温暖的主题。

云南省教育厅驻泸水县上江镇新建村扶贫工作队队员 钱文立(云南日报)

扫二维码关注驻村扶贫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