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龙食用菌产业走出发展新路
本报讯(特约记者赵玉贵)近年来,马龙县按照“园区式布局、规模化生产、滚动式发展”的思路,以市场为导向、技术为支撑、协会为纽带,坚持走“园区+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路子,不断优化菌类产业链,努力做大以草生菌为主体、木生菌为辅、野生菌为特色的菌类产业。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草生菌为主体、木生菌为辅、野生菌为特色的菌类产业链条,全县种菌户达800余户,食用菌品种达10余个,菌类产业年产值1.2亿。
该县按照“引龙头建园区、带大户联农户”的发展模式,狠抓园区建设和龙头企业培育,积极鼓励食用菌工厂化、规模化生产,不断提升食用菌产业发展潜力。狠抓食用菌园区建设,制定食用菌园区发展规划,在用地、用电等方面给予优先保证,在政策、信贷、信息方面给予扶持,先后投资4000余万元建成4个食用菌园区,积极培育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精深加工企业,推广规模化、工厂化生产模式,实现由小规模、低档次生产向大规模、工厂化生产的“转型升级”。认真落实龙头企业扶持政策,推动有实力的企业扩大规模,提升档次,马过河食用菌园依托马龙县凯悦菌业有限公司,投资1800万元建成占地120亩的标准化生产车间80余间,企业从菌种培育到采收全部实行自动化、无害化、规范化生产,注册了“碧惠康”牌食用菌商标,年产菌1500吨,产值1500万元;纳章食用菌种植园区320万袋工厂化项目已完成,每天可产菇1吨左右;通泉、旧县等街道食用菌园主要以茶树菇、马香1号、香菇等为主。建成了马过河食用菌交易市场、马鸣野生菌交易市场,两个食用菌交易市场面积近2000平方米,年交易额达500余万元。
为加强食用菌产业扶持力度,该县制定出台《马龙县食用菌产业发展实施意见》、《马龙县食用菌产业资金扶持管理及考核办法》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每年预算70万元作为食用菌产业扶持资金,积极筹集和安排小额信贷、贴息贷款用于食用菌产业发展。切实加大对菌农的扶持力度,对带动农户种植食用菌,并取得较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信誉好且具有一定规模的种植户给予贷款贴息扶持,对利用小型菇房或闲置房屋种植白蘑菇的菇农根据面积给予补助。如今,我县已建成食用菌龙头企业3家、冷库11个、菌种厂1个、食用菌种植园区4个、菌子交易市场2个,发展食用菌种植户800余户。
该县采取引进外地优质品种与自主培育相结合的方式,在“名、优、特、精”上做足文章,先后引进和发展了香菇、茶树菇、金针菇、黑木耳、栎蘑菇、白蘑菇、草菇、鸡腿菇、大球盖菇等15个畅销品种,每年种植木生菌1600万袋、草生菌24万平方米,产值1.2亿元。
该县加强与省农科院的技术合作,建立“院企”合作基地,适时引进食用菌新品种,研发、推广新技术,努力提高菌类产品的科技含量。建立技术人员挂钩联系种菌户制度,帮助菌农解决菌种选择、技术管理、科技服务、产品销售等方面的难题。同时,在马过河、纳章、通泉、王家庄等乡(镇、街道)组建食用菌专业合作社,适时为菌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引导菌农以团队形式进入市场,提高了菌农的组织化程度。目前,全县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5户,在合作社的规范运作、内引外联下,食用菌已远销到省内外各地,并在昆明、曲靖、大理、六盘水等地建立了7个稳固的销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