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领娃娃 重拾邻里情 宝宝架起社交桥
邻里和睦利于宝宝快乐成长 春城晚报记者 刘筱庆 摄
城市里邻里关系疏远陌生,楼道里相逢一笑成奢望,这是近年来大家已经见怪不怪的事情了。从“熟人社会”变成现在的“陌生人社会”,晚报记者发现,在昆明不少小区中,还不会说话的婴幼儿们成为打破邻里陌生界限的先行者,他们促使小区社交界向“新熟人社会”转变,家长通过宝宝们很容易建立起“社交圈”
婴幼儿是小区交际利器
狄女士来昆明生活之初很不习惯,她说,平时走在小区里,大家彼此之间都不会打招呼,本想开口说声“你好”打破局面,但看见对方熟视无睹的样子,到嘴边的话又硬生生给“拽”回来。想想在老家时,虽是农村,但大多数人彼此之间遇见了会打声招呼,感觉生活更有人情味。
“在小区里我就像孤身一人,再没有第二个人跟我敞开心扉拉家常。我的性格也不内向,可不知道怎么就很难打开这种尴尬的局面?”狄女士觉得难受时,就坐公交车老远八远地找朋友、亲人,去“疗疗伤”。
近几年,狄女士有了家庭,又喜添了宝贝千金小涵,一家人的“窝”安在了第三城丹瑾园。狄女士经常推着婴儿车在小区里溜达,无独有偶,楼底下也有不少妈妈或奶奶领着孩子出来“透气”。渐渐地,家长们坐着互相闲聊,狄女士的妈妈社交圈也越来越广了。
“我们有时约着去逛街,或带着孩子去游乐场所玩。”狄女士说,小涵现在两岁多了,喜欢串门去一个小哥哥家玩,分享好东西吃是常有的事儿,有时过个节,两三个家庭组织在一块,感觉气氛更热闹,小孩有伴,玩得也更开心。马上就要上幼儿园了,五六位家长考虑报送同一家幼儿园,这样一来,哪位姐妹家有急事接送不了,可以托付其他几位。
像狄女士一样,赵女士最初也遇到了同样的困惑,她在的小区属于单位职工房,而她是新融入的“新鲜血液”。平时回家一路“畅通无阻”,没有打招呼、遇熟人驻足闲聊而耽搁片刻。自她当了专职妈妈后,成功地融入妈妈社交圈,自此出门、回家都是“熟门熟路”。
青年群体最高冷
“大妈早!”“上班克了噶?”清早出门去上班,住在气象路的高小姐总是会跟在小区守门的老太太进行这样的简单对话,她觉得虽没有深入聊过,但每当进出时,大妈总是会投以微笑,让她觉得这样的关系很和谐。高小姐在私企里从事会计工作,平时5点半下班,回到家就6点半了,做饭、洗澡等一弄就9点多了,再看看电视或玩玩手机就得睡觉了,没空出来小区里逛。
她从去年毕业后在这儿租房子到现在,就跟门口的大妈熟点,其他几乎就没接触过小区里别的人。“晚上坐在下面聊天的,要么是上了年纪的老人,要么就是家长领孩子出来玩,我去了也不知道聊什么。”高小姐说,现在聊天都是通过微信,在网上跟自己熟悉的朋友聊得还更开心。平时坐公交车、地铁时,看见年轻人大都是玩手机来消磨时间,大家都依赖于手机,不愿意主动去跟陌生人聊天。
“年轻人忙工作,在小区很难见到;老年人又不会买我的化妆品,多聊也没意义。还是要花时间在网络社交平台,才有可能发展到更多的客户。”做微商卖化妆品的杨小姐的理由颇有些功利,但她无奈地表示“吃这碗饭,没办法啊”。
老年人容易消除距离感
赵女士的母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文化程度不高,起初,赵女士担心母亲来到城里会不会不适应,生怕来几天就待不住了。结果却出乎她的意料,母亲带着外孙出去玩,一时半会都回不来,有时邻居还“强留”着吃了饭才回来。“我妈给他们讲她在老家的一些故事,而别人也同样给她讲自己的事,大家小时候都挺苦,容易说到心坎里去。”赵女士笑着说,看来是小看母亲了,自愧不如啊!
在许多老小区里,好多老年人同在一个小区居住那么多年了,抬头不见低头见。家住羊仙坡某建筑工程公司单位职工房的余大爹说,同自己年龄差不多的职工都已经退休了,平时不相往来,关系虽没有上班时那么亲密,但有时在小区里遇着了也不至于生分。只是这些同事的孩子长大且多数已成家,很多后生的名字都叫不上来,关系有些疏远,但有时领孙子出来玩,跟他们在一起聊到父辈的一些话题时,又慢慢地拉近了关系。
【专家声音】 都市人际社交“两茫茫”
社区是社会的小家庭,我们身处这个小家庭中为何就体会不到像一家人的这种氛围、情感呢?心理咨询师周永泽说,他也曾在所住小区的电梯做过调查,逢人就与其聊天,结果发现愿意聊天的人占大部分,而且这些人在挥手告别时比较客气。其实,好多人都希望与别人同行时能搭上话,以免置身于尴尬境地,但大都不愿意先开这个口罢了。有些人可能觉得先开口就“掉价”了,有些人是怕开口后,对方有顾虑而不愿侃侃而谈,伤了自己的面子,等别人开口和怕别人不回应让人际社交“两茫茫”。
“孩子起到了沟通媒介的作用,孩子间喜欢一起玩耍,家长在一旁‘偷会闲’,也有共同话题。”周永泽称,这些家长的主要任务就是领孩子,遇见相同群体,往往容易找到共鸣之处,很快就能玩熟。
为何现在年轻人不太注重邻里情?周永泽分析,这些人可能为期望职位得以晋升等原因而疲于奔命,行走在路上都匆匆而过,无暇在小区院子里散散步,坐下和邻居街坊闲聊,增进邻里情。有的人认为自己已经有很多朋友了,或更愿意在网络社交平台上交朋友,而对能否与邻里间成为朋友,则持无所谓的态度。老年人相比年轻人,有孤独感,更渴望情感流露,与陌生人沟通交流的门槛更低。
最近有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居民中有超过四成不认识对门邻居,这样的情况在年轻人中尤甚。有分析认为,在居住方式的改变、个性化的增强等背景下,加上现代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中国城市社区已由过去的“熟人社会”变成“陌生人社会”。过去是“远亲不如近邻”,而现在部分邻里之间充斥着冷漠、封闭、失信。有学者表示,这种由社会进步带来的社会病、社区病和邻里病,必将影响到邻里和谐、社区和谐和社会和谐。近年来,在社区中流行起办邻里节,主导方包括政府、物业公司等,都是想改变这种现状,继续传承发扬优秀的传统睦邻文化精神,推动“陌生人社会”向“新熟人社会”的转变。
春城晚报实习记者 赵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