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赪:颠覆滇菜传统观念 追求极致味道
2015年11月18日,深秋的北京寒意袭人,最低温度只有3摄氏度。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里,32岁贺云中的额头却沁出汗水,穿着厨师服的他正迅速将一条鳕鱼去皮、去骨。汗,是急出来的,作为参加首届中餐烹饪世界锦标赛的云南队,面对来自16个国家的竞争对手,压力不言而喻。
50岁的鄢赪面无表情地走过来,瞄了几眼,又一言不发地退了回去。作为大赛的裁判,他负责的是1、2、3、4号窗口,而贺云中所在的云南队则在8号窗口。此次参赛的云南队,是他一手组建,历经两个月的无数试炼磨合。他心里一点都不踏实,又走过去瞄了瞄,才踏实下来,“时间准,操作规范,应该可以拿奖。”鄢赪想。
不出鄢赪所料,这一次,以云南食材为主的云南队荣获亚军,成为16支中外参赛队中唯一获得金牌的中国内地代表队。同时,贺云中也拿到了现场最佳表现奖,这是迄今为止云南餐饮界获得的最高荣誉。很多人问鄢赪:为什么滇菜可以拿到这么好的成绩?鄢赪说:我提倡现代滇菜,食材不变,味道却可以变。
“颠覆了滇菜传统观念”
鄢赪身材瘦削,头发打理得一丝不苟,两条眉骨处高高翘起的眉毛,像一个反过来的对勾,看起来颇有几分桀骜。
“我永远跟别人的想法有很大的差别,不是我成心想这样做的,而是很多人想的和我想的不一样,基本上是相反的。”他认为,在同龄的同行中,他的思想更前卫。
首届中餐烹饪世界锦标赛上,云南队呈现了气锅鸡、稀豆粉饵丝、乳扇等6道滇菜,但这些菜与传统滇菜区别很大。即使吃惯了传统滇菜的人,甚至可能并不知道云南队做的是什么菜。前菜蟠桃乳饼,这道菜是将邓川地区的乳酪打成蓉再重新塑形成桃子的形状,十分精巧。甜品则是将传统的乳扇切成丝油炸后与果仁压成沙琪玛,小巧而酥脆、不粘牙……传统滇菜的辣、咸、多油的口味被改变了。
昆明锦江大酒店原餐饮总监兼总厨潘玮智认为,鄢赪最厉害之处莫过于,把云南的原材料和现代的分子料理融入,“他把云南的菜弄成与国际接轨,范儿很足,他颠覆了过去做云南菜的概念。”
然而,传统思想对他都不认可,认为年青一代将滇菜的传统丢掉了。鄢赪有自己的理由,“云南的食材非常丰富,但是滇菜一直没有走出去,不像川菜、湘菜那样受欢迎。”他认为,滇菜需要有现代思想,适应现在的环境。比如一条烤鱼,中餐习惯用刀切让味道深入鱼肉,西餐则习惯用手撇,“中国讲究刀工,老外讲究自然,这个对我更有诱惑力,撇断后里面的形态也是自然的。”在装盘中,过去中餐习惯摆得满满的,鄢赪却喜欢留白。
“食物原来可以这么美”
进入昆明饭店院子左侧一楼的鄢赪技能大师工作室,很多人会被贴了半面墙以及架子上的各种荣誉晃花了眼:中国烹饪大师、中国滇菜大师、中国西餐烹饪大师、法国国际厨皇美食蓝带勋章获得者、世界厨师联合会国际评委、2014年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有400多个荣誉和证书,很多都没有拿出来。”鄢赪说。
很难想象19岁到昆明饭店工作时,鄢赪的表现并不出色。一般人打杂四五年就可以分岗,比如说站灶、炒菜,甚至去冷拼间,而他整整做了9年。
几乎没有师傅看好他,因为觉得他吃不了苦。“当时是用水泥砌的灶,上面的板是铁板,通常都是烧红的。”至今提及,他都要皱眉,每次炒菜,手拿着锅把距离烫红的铁板只有25厘米,鄢赪觉得自己的手真的伸不出去,由此他也得了一个吃不了苦的名声。他干脆去了水案,负责宰杀活禽动物。
当年做厨师辛苦,他并不想干,只是父母考虑在国营企业,让他坚持下去,“当时对做菜兴趣一般。”如果不是一次偶然机会进入冷拼间,他不知道自己的路会怎样走下去。
在冷拼间,鄢赪的兴趣被调动了,他发现食物也可以变得很美。他喜欢一切美的事物,这一干就是整整5年,他喜欢艺术、画画。一到周末就外出写生,运用美术基础,摆出雕刻的图案,开始得到领导同事夸赞,第一次在工作中尝到被人认可的滋味。
甚至他发现,做菜并不难。“只要用点心,看别人的书,碰到了难题就要问下师傅,自己再研究,做菜不是造原子弹,没那么难。”而通常问师傅,只能问一个环节,“传统的师傅一般不会把全部告诉你,找另一个师傅问另一个环节,然后把食材、调料了解透,工艺做好,就会做出很好的菜。”自此之后,一发不可收拾。
“追求‘道’到了极致”
“味道还差。”鄢赪正在做蓝莓鹅肝配龙虾慕斯烧椒汁,他用银筷挑起一些汁,尝了尝,又加了盐和泰国产的柠檬汁。配鹅肝的烧椒汁里有10多种辅材,包括红葡萄酒、蓝莓汁、草莓汁、葡萄汁蓝莓酱、意大利醋,等等。
然后,他拿出用牛奶蒸熟定型的鹅肝,在烧椒汁里“滚”上一圈,另装盘放在一边。然后拿起银筷蘸着各种汁水,在一个白色盘子里简单画几笔,像在作中国山水画,所有动作都显得行云流水,不急不缓。
最后呈现的蓝莓鹅肝,状似车厘子,上面甚至有果把,闪烁着迷人的色泽。将一枚“车厘子”送入口中,几乎入口即化,先是一股清香的果酸,而后是红酒的回甘,还有来不及辨别的各种美味,最终带着奶香的鹅肝在口腔结束了绵密细软的旅行。
几乎每一个接触鄢赪的人,都觉得他比实际年龄年轻。时间似乎对鄢赪颇厚待。而鄢赪将自己的年轻,归结于食之有道。在他看来,对味的过度追求会伤口,乃至精神,不放纵、有节制、适度,才能达成菜肴的和谐美妙,也能达成生活的美妙。
要大道有成,不仅是味的适度,还有营养的合理搭配,甚至是将食物与美结合起来。贺云中发现,鄢赪对“道”的追求已到了极致。“赛前,我们有一道菜汁水中的蒜蓉剁得有点粗,鄢老师就让必须重新剁。”在赛前不断试菜中,任何的不细致、任何有瑕疵的菜品都要推翻重做。
鄢赪的脾气与他的眉毛成反比,是出了名的好脾气,但不少人知道,一旦他说“粗糙”,就是批评了。装辅料的碗太大或太小,便是粗糙,一片装饰的薄荷叶摆放斜了同样是粗糙。
“鄢赪的菜和其他厨师不一样。”昆明饭店总经办副主任楼林说,他对美食的定义不再是口感好、吃饱,而是提升到精神层面。(春城晚报 记者连惠玲 谭江华 文 翟剑 图)
编辑:袁思思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