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海:内外大整合发展现代农业

20.07.2015  13:21


  本报记者 余红 陈怡希

  通海,自古享有“秀甲南滇”、“冠冕南州”的美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古色古香的庙宇、千年不枯的古树、矗立的古碑、散发墨香的匾额和古城民居,都透视出通海历史文化的内涵。

  长期以来,通海县历届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两大主题,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蔬菜、花卉等特色农业。如今,通海农业通过整合当地资源、抱团谋发展,走出去整合国际资源、转型谋发展,实现从内到外、从小到大的整合,逐步开启了现代农业整合发展新时代,促进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2014年,通海县实现农业总产值24.5亿元,农产品加工总产值46.8亿元,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销售收入26.5亿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76元,在全省129个县(市区)“三农”发展综合考核中以99.97的高分名列第一。

  外整合:通海蔬菜实现“走出去

  “我们已经和泰国、马来西亚、越南、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阿联酋7个国家建立了进出口关系。走向全球,与全世界做生意,天下共赢是我们的发展目标。”通海巨大浪宋威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宋威说。

  夏至时节,走进通海,犹如走进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大菜园。田间地头,各种菜蔬长势喜人,农户们在采摘绿油油的时鲜蔬菜。

  记者了解到,从1998年起,借“烤烟双控”之机,通海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蔬菜种植面积、产量、收入迅速增加。2003年该县被列为全省无公害蔬菜基地县以后,发展更为迅猛。

  “2014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30.1万亩,总产11.1亿公斤、产值13.6亿元。出口农产品种植基地备案企业28户,备案面积12.3万亩,其中蔬菜面积10.9万亩、水果0.82万亩、花卉0.64万亩。”通海县农业局副局长杨飞运介绍,全县现有冷库83座,458间,冷藏容积450000立方米,每天可加工冷贮蔬菜800万公斤。有营销户300多户。蔬菜主要销往广州、上海、乌鲁木齐、哈尔滨等全国130多个大中城市,以及东南亚及中东地区。

  “目前,我们已经和泰国、马来西亚、越南、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阿联酋7个国家建立了进出口关系。走向全球,与全世界做生意,天下共赢是我们的发展目标。”作为第一个走出国门,开启了通海蔬菜“国际贩运”之旅的通海巨大浪宋威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宋威又有了新的目标和追求:以开放的主动赢得发展的主动和国际竞争的主动。

  2001年6月15日,33岁的宋威,在家乡通海县杨广镇筹资收购了5吨家乡出产的西芹、荷兰豆、西兰花和黄瓜等新鲜蔬菜,随即租了一辆货车从通海出发,经景洪由陆路前往泰国曼谷,开始“蔬菜走出去”的尝试。2005年,宋威及旗下公司已完成产供销一条龙产业链整合,把产品打入到泰国4大蔬菜批发市场以及罗大、麦可隆等103个超市。2008年,宋威在泰国注册成立农产品进出口有限公司,以此为中转基地,将蔬菜打入周边国家市场。2013年,该公司出口创汇达1.18亿美元,并在泰国成立了“泰国哒腊胎宋威进出口有限公司”,成为云南省果蔬出口创汇的排头兵,跻身于本年度中国农产品出口百强企业。目前,公司蔬果基地已扩展至云南省各州市,已向云南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备案的基地有17500亩,带动基地周边农户近20000户。

  “由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昆曼大通道的开通,‘水果蔬菜零关税’ 这样一个巨大的制度‘红利’,以及中国成本低、质量好、产品丰富,东南亚市场接受了中国果蔬。2014年,公司出口创汇1.21亿美元。”宋威表示,随着消费升级,市场需求扩大,“走出去”企业面临更宽广的新空间。

  “建立果蔬中转站和发展境外电子商务,把周边几个国家的农产品统筹整合起来,走向中东,走向世界。”走出去的宋威继续“走下去”。如今,泰国的七彩椒、玉米笋;越南的紫萝卜、三叶生菜;北京的金针菇、山东的红萝卜、华宁橘子、蒙自石榴、昭通苹果,由于拥有时间差、价格差优势,通过果蔬中转站,从蛇口口岸出关,参与全球资源配置,云南农产品出口东盟的利润空间得到了明显提升。

  “企业走出去,需要政策‘扶一把’和破解‘融资难’,对有市场、发展稳定的龙头企业在政策、资金方面扶大扶强扶稳扶优,同时形成以大带小、以强带弱、以先带后的发展路子。我们申报了‘国家外贸转型基地·玉溪蔬菜基地’,‘省级外贸转型基地·玉溪水果基地’,为具有区域备案的通海农产品插上腾飞的翅膀。”玉溪市商务局副局长赵永平说。

  内整合:百年杨广面重现生机

  通海“杨广面条”创新销售模式,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积极应对市场,实施产业整合,规范行业标准,统一品牌运作,建云南最大的面条、面粉加工基地,使百年杨广面重现生机。

  敢闯敢干,不怕苦、不怕累,这就是通海人。80年代,通海人赶着马车走出去,三天三夜到昆明,做面条卖面条。90年代,大量通海个体户走村串巷,开面条夫妻店、兄弟铺,杨广面条在省内家喻户晓。

  云南杨广红达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宗成告诉记者,从清光绪二十年初,王廷基在杨广首创面条加工厂至今,杨广面条已经有百余年的生产加工历史。10年前,云南市场没有省外面条,各县都有面条加工厂,但由于没有实行产业化,技术含量不高,加工能力不足,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随后几年,凭借资源优势、价格优势,省外面条迅速进入云南市场,严重冲击了云南粮食加工企业。在省内和省外企业的双重夹击之下,杨广面条的市场一缩再缩。

  2007年,通海“杨广面条”推行QS质量认证,65户分散型、规模小、经营模式陈旧的面条加工企业重新洗牌。

  如何做大做强“杨广面条”?弥补行业空白、市场区域空白、消费需求空白、品类品牌空白,让处于原生态状态中的“杨广面条”涅槃重生摆在政府和企业的面前。

  “宏发、兴宏、通达3家龙头企业和其余31家面条厂把资金、人力资源、生产场地,全部整合在一起成立组建股份有限公司,不分大小企业,全部当股东。”经过几天几夜的讨论,在通海县、杨广镇两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杨广人狠下心来,2007年10月成立了云南杨广红达食品有限公司,重新谋划发展“杨广面条”。

  放弃自己的产业牵头整合企业的李宗成坦言,出于责任、出于使命,自己义无反顾选择了风险和担当。规划、选址、建厂……一切从头再来。

  几年时间,云南杨广红达食品有限公司以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品为目标,严格按照食品质量安全准入制度(QS认证和GMP)所规定的内容建设现代化的面条、面粉加工基地,使用先进工艺技术生产加工方便食品、蔬菜面系列、杂粮面系列、鸡蛋面系列、大众面系列以及通用粉等,并获国家农业部颁发的《全国主食加工业示范企业》认证。

  长期以来,杨广面品牌由于集中度不高,精品少,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的生产经营,无力开展产品研发,难以实现产品提质增效。加之品牌建设不够、加工成本提高、销售渠道传统,以及近年来市场认可度不高等问题,使杨广面条市场占有率逐年下降。如何在众多品牌产品中挖掘不可替代的价值优势,重塑品牌?重现辉煌?

  李宗成等对此有清晰的认识:品牌的核心是产品。消费者从原来消费水平低、满足于吃得上、吃得饱,到讲究品质、讲究品位到追求品牌的阶段。对此,“杨广面条”集中力量用“规划+技改+‘货真价实’+新能源+产品研发+标准化生产+创新销售”模式,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积极应对市场,实施产业整合,规范行业标准,统一品牌运作,握指成拳打市场,打造云南最大的面条、面粉加工基地,使百年杨广面重现生机。2014年,公司产值达1.8亿元,今年,预计将达2亿元。

  通海县委书记张小良对“杨广面条”深有感触。“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是要因地制宜发展市场农业、品牌农业、绿色农业等多样性特色农业,实现区域布局合理化,形成农业及相关产业的联合经营,使农业走向产业化、工业化、品牌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城乡发展。” 他表示,只有这样,才能做大做强云菜、云花、云果等农业品牌。

  大整合:用品牌化促进产业化

  通海的目标是不断做大、做强、做精蔬菜、花卉和畜禽特色产业,把通海建设成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地区,具有影响力的蔬菜生产加工、鲜花生产加工、食用色素生产加工三大基地,力争实现农业总产值翻番、农民人均纯收入倍增。

  6月12日,通海佳洲蓝莓酒、通海艺源角艺制品等企业首次亮相南博会,实现了小产品大市场;“斯贝佳”的豆末糖、十八怪等别具一格的系列产品留住了客商的脚步,前来咨询的客商络绎不绝。

  多年来,通海县全力从产品认证、基地备案、品牌打造、企业扶持、营销队伍等方面对农产品出口的各项工作进行重点建设。目前,全县所产鲜花60%左右出口到周边国家和地区,40%左右销往上海、成都、北京等国内城市。

  通海杨氏天然产物有限公司的“通海萝卜红”食用天然色素获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标志,是全国首个获此殊荣的产品,色素提取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产品出口到日本、韩国、丹麦、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并受到用户好评。

  “东绿”、“马老表”、“斯贝佳”、“丽都”等8个品牌被认定为云南省著名商标。

  作为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蔬菜流通企业之一,通海县汪家富蔬菜有限公司在通海蔬菜业内同样举足轻重。

  2000年,由汪家富牵头,正式成立通海县蔬菜协会,稳定了收购秩序、规范了市场和种植秩序。如今,蔬菜协会已达到很高的专业水平,有叶茎菜专业委员会、萝卜丝条专业委员会、洋葱专业委员会、进出口专业委员会等4个专业委员会和废弃菜叶清运中心、调处服务中心、科技服务中心、冷储加工服务中心、广州江南办事处等5个服务中心。

  “菜价有保障、市场有保障、品质有保障。”2012年9月21日,由通海县汪家富蔬菜有限公司牵头成立“云南云菜集团”,其目的统一打造“云菜”高原特色蔬菜品牌,提升全省蔬菜种植、营销、管理技术水平,通过品牌的整合功能促进全省蔬菜产业进一步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在全国各大中城市设立云菜直销点,打造云南高原特色品牌,发展高原特色农业。

  “我们建立了辐射全国的云南云菜集团电子商务信息中心,今后,将加强‘云菜’品牌建设,继续完善行业行规,引导调节全省蔬菜价格;调整种植结构,进行新品种开发;保证食品安全、农药不超标。同时,抱团发展,实现规模效益;建设蔬菜网络营销;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国外市场。” 60岁的云南云菜集团董事长汪家富豪气不减当年。他认为,目前全国蔬菜种植面积大增,出现种植面积过剩情况。云南蔬菜粗放包装,以数量、种植规模大取胜的优势受到挑战,竞争力减弱。“云菜”必须转型升级,重视“第一车间”,科学引导农户种菜。

  “虽然通海蔬菜企业在东南亚已经取得一些成绩,当想继续做大做强,仍需进一步提高自身竞争力。但要想提高竞争力,关键是要有差异化优势。”张小良表示,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结合阿里巴巴集团“千县万村”试点县项目,率先在全省开启“农村淘宝”模式,通海必须不断加快品牌创建,着力解决农产品竞争力不强的问题。同时优化产业布局,致力于标准化生产技术等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新品种的引进,注重质量安全,建立产地追溯制度,积极争取省级农业品牌培育专项与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项目、省级高原特色农业项目和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等项目,扶优扶强龙头企业发展。通海的目标是不断做大、做强、做精蔬菜、花卉和畜禽特色产业,把通海建设成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地区,具有影响力的蔬菜生产加工、鲜花生产加工、食用色素生产加工三大基地,力争实现农业总产值翻番、农民人均纯收入倍增。

  “用外贸带动外经,外经又来促进外贸。特别加强与周边国家易货贸易是关键点,用蔬菜换水果,互利互惠。”玉溪市商务局局长段家祥表示,通海县2014年10月单月进出口值11159万美元,成为玉溪外贸史上首个单月进出口值突破1亿美元的县区。

  记者了解到,今年,玉溪市加快外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步伐,加强了玉溪农产品冷链物流运输、农残试验检测、新产品研发、质量可追溯体系、市场信息收集和国际营销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了基地的辐射能力和配套服务能力,同时在全省首建出口农产品食品国际认证标准管理示范区。

  (本版图片由通海县文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