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质量监督长期持续贯穿在日常业务工作中 永无止境地追求获得更加真实可靠精准的监测数据
现场监测扼守着环境监测工作的“前沿阵地”,这个“仗”打的好与不好,直接关乎后续 “战果”如何。近些年,随着技术的进步,许多繁琐的手工操作逐渐被智能化较高的仪器设备所替代,这也给人一种假象:今后,所有工作可能都被机器代替,出数据的途径好像都能一步到位。体现在现实工作中,一些必要的对设备性能进行测试、验证的环节被忽略、简化甚至放弃,方法原理成了一纸空文,使用它的人不求甚解或一知半解,人与设备的结合不是越来越紧密,而是对设备的依赖感越来越强。惰性的思维容易造成眼高手低,直接导致监测工作质量无法保证。
近期,现场监测二室利用学习、贯彻云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新版《程序文件》之机,结合日常工作和新《环境保护法》的有关要求,将现场监测工作质量存在的问题摆上台面,组织大家分析、讨论,深化认识的同时,达成了今后开展好质量监督工作的共识。
现场监测中如何开展质量监督工作?通过探讨,大家一致认识到,这是门“学问”,也是“技术活”。
首先,质量监督是实施好具体工作的一种干预手段,实施者和被实施者的态度很关键。我室一方面对实施监督的人员——室质量监督员提出要求,要彻底摒弃那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切实具备一种“较真”的态度,事无巨细,一一点拨到位,并督促落实。另一方面加强对被监督对象——全室人员的教育和引导,要大家在工作中具备不怕被人挑刺的心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客观实际也迫使我们不得不正视这方面的问题:国家不断加大各种污染物排放的限制,监测数据对环境管理起到的支撑作用越来越突出,数据精准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监测技术在不断发展、革新并进步,适应并使用这些新技术永远在路上,过程之中不可能没有问题,而有效的监督能加快适应的进程,避免走过多的弯路。
其次,如何避免质量监督工作形式化、做摆设?这要在方法和内容上下功夫。今年以来,针对《程序文件》中“质量监督工作程序”一节内容,我室认真研究、分析其中蕴含的深层次要求,围绕监督各重点领域逐一分析,采取案例列举、工作实际现象比较以及理论讲解等方式,划定了质量监督工作中的经常性、一般性、可选择性以及需要连续跟踪的环节、步骤等,使工作针对性、可操作性强,且每按计划完成一次监督工作,都及时归纳整理,做好记录。定期根据落实年度质量监督计划的进度情况,组织相关人员分析查找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适时提出一些细节方面需要把握做好或改进的措施要求。长此以往,将质量监督工作贯穿到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可靠,并在此基础上,向数据“精准化”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