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庆“生态立州”促跨越
美丽的普达措国家公园。杨峥/摄
天然林禁伐至今
森林覆盖率从不到50%上升到70%以上
植被覆盖率超过86%
实施退耕还林工程15年
完成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近40万亩
国家投入政策补助43000多万元
8月19日,穿过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记者来到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塔城镇巴珠村委会,只见地埂边上的木瓜早已挂满篱笆围栏,地里的中药材长势喜人,成群结队的蜜蜂和蝴蝶正在玫瑰花间飞舞。
村委会党总支书记和勋说:“多年来,我们通过保护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物产业,让村民走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之路。如今,全村森林覆盖率已达98.2%,人均纯收入超过了6000元,实现了生态美与百姓富和谐共振。”
这个藏族村落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仅是迪庆藏族自治州追梦“绿富美”,施行“生态立州”发展战略,走生态文明发展路的一个缩影。
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迪庆州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于木材,不少群众也靠砍伐、加工和运输木料为生,原始森林遭到“掠夺式”采伐。维西县三江林场职工彭斌,在木材公司当驾驶员的10多年里,几乎年年被评为先进,原因是他一个人外运的原木就有2万多立方米。他说:“当时那种‘剃光头式’的采伐,搞得原来溪流潺潺的山谷没了水,一下雨山坡上就出现滑坡、泥石流。”
1998年9月1日起,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迪庆随之陷入困境。告别了“木头财政”的迪庆州,路在哪里?又该如何走出一条不靠砍伐树木,又依托生态优势发展经济的路子?
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迪庆州上上下下形成共识:不能就生态而生态,要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型产业,使国家得生态,百姓得实惠。提出了“生态立州、文化兴州、产业强州、和谐安州”的发展思路。林业由过去的支柱产业调整为重要的基础产业,确定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全州林业工作的重点,实现了全州经济发展由“砍树财政”向“看树财政”的华丽转身。没有轰鸣的斧锯声后,彭斌他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变化,春夏季节上山植树,冬季防火期巡山护林。如今,彭斌几乎年年还是先进,不同的是因为他植树成活率在林场首屈一指。他说,自己是在努力还“债”。
艰难的转型开启了迪庆州走向跨越式发展的道路。从2001年开始,从保护、保存、整治和发展入手,深入实施“七彩云南”香格里拉保护行动,建设“森林迪庆”,扎实推进“美丽迪庆”建设,科学合理界定各类保护区范围,保护好“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大力实施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推进“两江”流域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实施好江河沿岸防护林建设、干热河谷及石漠化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和天保工程、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后续工程;加强生态公益林管理和建设,加快自然保护区和国际湿地公园建设;开展大江大河沿岸、湖库周围、城镇面山、交通沿线及生态脆弱地区的森林生态建设;在加强水污染综合防治的同时,强力推进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和生态移民工程,推广新型建材替代项目,逐步实现了最有效的生态保护。
2013年初,《迪庆藏族自治州生态州建设规划》获批准实施,把生态文明建设又推上了新的征程。目前,迪庆州的森林覆盖率已由天然林禁伐前的不到50%上升到70%以上,植被覆盖率超过86%。实施退耕还林工程15年来,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近40万亩,国家累计投入退耕还林政策补助43000多万元,享受退耕还林政策补助的人数占农业人口的56.4%。
正如香格里拉市建塘镇红坡村委会浪茸村民小组村民茸北所言:“从前村里人靠砍树过日子,现在靠保护生态致富。国家的生态补偿金、养牦牛、捡松茸、种森林蔬菜和中草药的收入,样样都是钱,家家每年都有几万元的收入。”(记者 尤祥能/文)
来源: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