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高质量,跃上新台阶——新年开局看中国经济信心和潜力

29.01.2019  17:30
如果说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亿万市场主体和近14亿人民就是那一朵朵奔涌的浪花。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
              201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90万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6.6%,实现了6.5%左右的预期发展目标。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新年开局之际,新华社记者赴山东、湖北、贵州、河南等地采访调研,所到之处,切身感受中国经济这片大海的宽广深邃和潜力韧劲。
              传统升级,聚焦高质量
              很难想像,一个不大的车用涡轮增压器内,每分钟会产生约25万次旋转。
              设在山东寿光经济开发区的康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从事商用车涡轮增压器生产制造的企业。这家“不起眼”的  企业在2018年实现订单增长超过17%,成为国内销售量和市场占有率第一的行业排头兵。
                而这一成绩,是在去年我国汽车总体产销同比下降背景下实现的。
                康跃科技增压器事业部总经理刘功利告诉记者,制造业现在的确遇到一些困难,但也不是没有机遇。拿涡轮增压器来说,虽然传统市场发展速度放缓,但还要看到,国家加大对大气污染治理的力度会促使一批在用车加速淘汰更新,同时新能源汽车发展迅猛,这些因素说明这一领域还有很大增长潜力。
              “今年,我们争取产销增长超过10%。这个信心来源于提高生产效率,多上智能制造,减少物流成本,打造区域精准的物流配套系统,同时加大科研力度和技术储备。”刘功利说。
              转型升级必须有科技支撑。面对新能源汽车的浪潮,康跃科技已经做好了适用于氢燃料电池增压器的技术储备。
              制造业是一国经济的根基。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今年要抓好的第一项重点工作任务,体现了党中央对制造业发展的高度重视,这也是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
              1月14日,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台直径11米的盾构机主轴承成功下线,不久将用于国内首台再制造大直径泥水盾构机。
              “这标志着我国正在逐步掌握大盾构的核心技术。”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华勇说。
              盾构机作为安全高效的隧道及地下施工大型专用设备,在我国被广泛使用,保有量近2000台,且每年还在以200台的速度增长。但盾构机的关键部件——主轴承一直被少数国外企业垄断。此次洛阳轴承依托航空精密轴承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平台,相继攻克了浮动滚道加工、控制技术等行业技术难题。
              从低端、一般化的“大路货”,到如今上天入海的“高大上”尖端产品,洛阳轴承的产品在高铁动车、“中国天眼”、卫星上都有应用。
              “世界上能转的机器,一般都离不开轴承。但以往洛阳轴承主要停留在低端领域。近些年,我们持续加大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力度,就是要向高质量发展。”洛阳轴承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王新莹说。
                毋庸讳言,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无论是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还是投资回报率、全要素生产率,都有较大差距。
                “如果不应变、不求变,将错失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带来的发展机遇。”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说,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在“破”与“立”上同时发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改造升级传统产业齐头并进。
              创新引领,迈上新台阶
              一束“光”可以带来什么?
                在湖北武汉,一束“光”聚焦而成一个创新创业的产业集群——“中国光谷”。
              48亿人同时在一根头发丝粗细的光纤上通话,3年连续5次刷新世界纪录,提交并获批的国际标准有13项……
                得益于这些核心技术,烽火科技集团在全球市场拥有重要话语权,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信产品及解决方案,成功进入俄罗斯、东南亚、欧洲市场。
                “三流企业卖劳力,二流企业卖产品,一流企业卖专利,超一流企业卖标准。”目前,烽火科技已拥有几十项国际专利及约百项国内专利,提出并主导制定的LAPS和MSR等国际电联标准,实现了中国制订和掌握电信技术标准方面的突破。
              1月5日,2019光谷互联网+创新发展论坛,首次颁给12家企业“新物种奖”。
              所谓“新物种”,主要表现为“四新一高”,即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和高科技。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负责人表示,光谷设立该奖项,主要为呼应“鼓励创新”的光谷文化,支持创新经济发展。
                他介绍,去年开发区出台了“中国光谷推动高质量发展20条”,提出构建产业、创新、人才、制度、开放、生态“六高”体系,打造改革开放先行区、创新驱动示范区、高端产业聚集区、依法治理引领区。
                目前,光谷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环保节能、高端装备、现代服务五大主导产业,吸引了近8万家企业,主导创制了25项国际标准、300多项国家标准、集聚4名诺奖得主、58名中外院士,在企博士超过1万人,形成高端创新人才的“磁吸”效应。
              在山东淄博,一束“光”成就了一群年轻人的创业故事。
                在淄博市淄川区,几名当地年轻人借助淄川区创新企业全生命周期孵化器,2015年创业成立镭泽智能公司,这几年实现了爆发式增长,每年销售额增幅都在300%以上,去年达到6000多万元,突破了盈亏平衡点。
                “我们现在的主力产品是高精度的激光切割机和激光焊接机。今年前10天,销售额就突破了400万元。预计今年实现1亿元没问题。”对公司今年的发展,镭泽智能CEO颜景川满怀信心。
              虽然产品市场需求越来越好,但这些在颜景川眼里仅仅是个起步。“未来将是‘光的时代’,借助激光技术可以实现更多‘颠覆性’的产品。”他说。
                “比如这台激光粪便分析仪,原来成本要100多万元,现在只有2万元。未来与智能马桶相结合,可以每天监测身体各项指标;还有裸眼3D技术、虹膜识别系统……”面向未来,颜景川向记者展示一项项他的技术储备。
              创新创业,抓住“痛点”就抓住了商机。
              “所有的商业机会都来源于客户的痛点。”在贵阳双龙航空港一家写字楼内,痛客梦工厂CEO陈东这样解释自己的创业原因。
                点开痛客网,企业日常经营中可能遇到的工商财税、知识产权、品牌营销、IT研发、创新方案等问题映入眼帘。在这里, 一旦有痛点被“悬赏”提出,就可能有团队“接单”解决。
                “贵州帮我吸引了很多商业机会,现在已整合近2000家合作伙伴。”在陈东眼中,贵州发展大数据已经积累了一些基础设施、应用场景的尝试,产业链正逐步完善,未来将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正呈现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无论经济形势如何变化,经济增长的本质始终是生产率提升。促进生产率快速提升,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是化危为机的主攻方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表示。
                乡村振兴,促绿色转型
                走进位于贵州省湄潭县湄江街道金花村的“七彩部落”村民组,青山、茶海、七彩民居交相辉映,空气中淡淡茶香,令人仿佛置身童话世界。金花村是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而这些都得益于茶产业的发展。
                “种茶比传统的种植玉米水稻经济价值更高,也不用年年都翻地,有利于保持水土。”湄江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刘云泽说。
                湄潭地处乌江流域,为了保护这里的生态,当地大力推进退耕还茶。金花村在种茶的基础上,还把茶区变成景区,把茶园变成公园,把茶山变成“金山”。通过从第一产业到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七彩部落”年人均纯收入达到3万多元,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村寨美、村民富”的茶旅一体新路子。
              近年来,贵州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发力,从源头上化解水土流失难题。全省25度以上坡耕旱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15至25度坡耕地改种中药材、茶叶、精品水果等固土保水作用较好的经济作物。
                在山东寿光,1月初虽然正值数九隆冬,但各家农户的温室大棚里却温暖如春。五颜六色的菜椒、顶花带刺的黄瓜、清新嫩绿的生菜……各种新鲜蔬菜长势喜人。
                在崔岭西村一处大棚内,“棚主”崔江元正在拨弄着他的手机。他可不是在玩,而是在用手机“种菜”。
              他的大棚是寿光最新的“第7代”大棚,已经实现了“智能化”。大棚里的温度、湿度、采光等各项指标都会实时在手机终端上显示,并可通过物联网调节控制。
              “平时在家里按按手机,就可以随时控制滴灌、喷药、灯光、水肥等。种菜没有过去那么累,产量品质还都提高了。”崔江元笑着说。
              像他家这个棚,面积约2.5亩,2018年种了两茬菜椒和西红柿,产量约有10万斤,毛利润约15万元,一年就回了本。现在崔岭西村260多家农户,共350多个大棚,每一个大棚都像是一个农业生产车间。
              向绿色转型,以前的“废物”也能变成“抢手货”。
              地处贵州西部乌蒙山区的六盘水市素有“江南煤都”之称,面临巨大的生态环保压力。
              在这里的贵州日恒资源利用有限公司的矿渣超细微粉生产线上,记者看到,从电厂、钢铁厂、煤矿拉来的粉煤灰、脱硫石膏、高炉水渣经过前期处理后都被粉磨机“吃干榨尽”。这些原本不值一文的“废物”被加工成了制作高性能混凝土的重要材料——矿渣微粉。
              “矿渣微粉的市场不错,订单都快做不过来了。”公司总经理肖居宽告诉记者,2018年,公司共生产矿渣微粉38.5万吨,循环利用固废总量超过50万吨。
              六盘水市市长李刚介绍,六盘水一方面积极加快煤炭、电力、钢铁、水泥等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依托资源、市场和科技积极进行工业结构调整,谋划了新材料、新能源、纺织、旅游装备、农产品加工、物联网、现代物流等七个新产业板块。
                大海之大,在其辽阔深邃。严冬腊月涌动于大江南北的澎湃活力,让人们看到了中国经济这片大海生生不息的强劲动力。(记者 丁玫、齐中熙、陈灏、潘德鑫、徐海波、向定杰)
  来源: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