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州镇文化扶贫成为新亮点

02.09.2015  00:43

越州镇是麒麟区的农业大镇、工业重镇、爨乡文化名镇,爨文化源远流长,古镇文化、陶瓷文化底蕴深厚,有沉积千年的历史文化。在新时期扶贫开发中,该镇紧紧围绕“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升贫困人口素质,增加贫困群众收入”这一目标,打造文化扶贫新亮点。以文化引领,规划配套,产业跟进,吸引资金,增加就业,提高收入,增强贫困群众的自我 “造血”功能,为贫困群众强筋壮骨,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一是建阵地、输养分、提素质。镇党委、政府以建阵地、输养分、提素质为基础,按照“区级补一点、镇上挤一点、村组筹一点、结对帮一点、社会捐一点、群众投劳省一点”的“六个一”方式,整合扶贫开发、省级重点村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等项目,2011年以来,共整合各类资金1300余万元,用于村级活动阵地建设。全镇现有文体活动中心1个;老年书画协会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团体3个;农村文体活动广场53个;农家书屋16个。年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200余人次;政策宣传上万次;培育农村个体文化户58户370余人、民间个体土陶文化户48户。年举办镇村广场文艺演出26场次以上,“2131”电影放映120场,观众达7.5万人次。依托文化阵地的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采取自编自演的形式,把党的惠民政策、实用技术和先进典型等编成相声、小品、歌舞等节目进行演出,寓教于乐,进一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群众的思想文化领域,为群众输入精神粮食,推动了群众由务农向务工和二三产为转移。

二是树模范、典型带、传思想。该镇始终把扶贫先“治愚”,扶贫先“扶志”作为扶贫工作重要抓手来抓,把扶贫到户到人,送钱送物给项目,低层次的输血式帮扶,向改变群众落后的思想观念,重视文化的作用,把文化软实力做成文化产业硬实力转变。通过制作永久性核心价值墙体宣传标语、评选“越州好人”、开设道德讲堂等活动,在全镇上下形成了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传爱心、促和谐的人文文化。把辣操媳妇周乔仙、越州好人李留发,孝老爱亲的黄琼凤,爱岗敬业的蔡永信等道德模范人物用通俗易懂的歌舞、小品、相声等形式淋漓尽致地展示给人们,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更熏陶了人民群众的思想灵魂。

三是大户领、能人带、创收益。该镇积极探索文化与市场同步发展、双向共赢的方式,积极寻找能够做文化品牌的人才,做好上层设计和规划,谋划好整体和系统,从政策上和资源上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努力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扶贫工作。采取聘请上级部门专业人士教、组织文艺汇演比、争取项目资金帮等方式,培育扶持大户专业演出型、能人带动娱乐型和自娱自乐型三支文艺队伍,广泛开展农村文体活动。全镇现有大户型文艺队伍23户,能人带领型文艺队伍35支,各村居民小组均有自娱自乐型文艺队伍1支以上,形成了典型示范、带动发展、全民参与的良好态势。马坊爨之韵艺术团、潦浒腾飞艺术团、和平腰鼓文艺队等有规模的文艺队,成为了周边县市和乡镇群众婚丧嫁娶的首选队伍,带动200余人从事文艺演出,年演出场次40余次,年均文艺演出创收80余万元。

四是兴产业、传文化、谋发展。该镇找准文化传承和产业发展的结合点,将陶瓷文化产业列为文化产业扶贫一大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越州潦浒陶瓷已走过千年的辉煌历史,潦浒的陶瓷文化依然被视为最能代表该镇文化产业的元素之一,是该镇文化产业扶贫一颗闪亮的明珠。潦浒辖区内从事土陶制作的工匠有337人(不含珠源瓷厂和石林瓷业人员),其中土陶艺人67人,健在老艺人20人。现今正常烧制的土陶专业户有48户,手工制作与机压制作相互补充,传承与创新共存,国内先进3D数控雕模机促成现代技术和传统工艺的交融,步入寻常百姓的日用产品有缸、盆、坛、罐、碗、钵、碟、杯、壶、盏等多个品种,远销西南地区及东南亚。

要打好陶瓷这张主牌,重在大力发展陶瓷文化产业,陶瓷文化产业的大繁荣,必将给陶瓷大发展注入无穷的生机与活力。该镇坚持“一次性规划、逐步推进”的原则,推进潦浒陶瓷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潦浒陶瓷传统文化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资源,该镇以潦浒大村为核心区,以珠江源文化为内涵,以潦浒传统古陶和现代陶瓷艺术和其产品为主要载体,把陶瓷产业打造成为麒麟产业转型升级的典范、高附加值的朝阳产业和绿色环保产业。与此同时,融入古镇文化旅游、现代工业旅游、爨文化历史旅游、农庄文化旅游、南盘江水文化旅游、休闲娱乐购物旅游为一体的麒麟区大旅游项目,通过3至5年形成商农产供销、吃住游乐购,一二三产业互带互促的产业链集群。打造一条旅游线路,依托黄泥堡西片榕峰休闲园区秀美风光、大梨树蓝莓基地林果和潦浒古陶古街古桥资源,推出一条榕峰赏景、大梨树品蓝莓、潦浒玩陶泥购陶瓷纪念品、越州古镇住宿餐饮的旅游精品线路。推行“企业+基地+贫困户”的扶贫方式,大力发展烤烟、蔬菜、蓝莓、陶瓷等扶贫产业,不断增强贫困群众的“造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