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中心逐步成为演出及艺术品展示的新承载平台
日前,RET睿意德中国商业地产研究机构发布《商业空间艺术主题研究报告》,报告指出,演出、艺术品与商业结合日益紧密,文化地产与商业地产结合的“文化+商业”模式正在形成。目前,一线城市中艺术主题业态在购物中心占比已上升到2.6%。如莫奈、达利、毕加索等大师级艺术展都将购物中心作为举办场地;上海市美罗城购物中心引入导演赖声川设立的上剧场;广州正佳广场增设演艺剧场。在上海的K11、北京的芳草地、成都的九龙仓等购物中心,不时地会看到画展、卡通文化主题展、一些小剧场演出。文化艺术与购物中心开始呈现出良性互动的趋势。
一、购物中心艺术形态分类
购物中心艺术形态主要有七类,其中长驻艺术形态有艺术装饰和艺术空间,为独立空间,面向公众收费,且展演时长较长;短期艺术形态有静态展、小型沙龙、演出、艺术集市和快闪活动,类型丰富,通常布局公共空间,对公众免费,展演时长较短,更替频繁。
在七种购物中心艺术形态中,静态展、艺术集市开展频次最高,分别达到41%和31%。一是运用公共空间,运营成本低,更有人流聚集的优势,二是艺术集市租金高,三是艺术集市还为购物中心相关商家创造了品牌宣传及产品展示的机会。
艺术装饰和短期演出分别是为了购物中心装饰效果及暖场活动引入,成本较高。以K11的艺术装饰为例,香港K11引入13件艺术品,价值2,000万港币;上海K11引入15件艺术品,价值超过2,500万元人民币。而购物中心邀请一支小型室内乐团的演出成本在10至30万元/场。
二、演出、艺术展示与购物中心形成了良性循环
一是演出和艺术展示能够有效提升购物中心业绩。艺术展示及演出期间,部分商家借此推出相关的纪念商品、举办艺术主题课程和大型促销活动吸引消费者。如作为艺术与商场融合的典型,香港K11开业后,前三年的销售额翻了一倍,目前还保持超过20%的增长率,月均客流稳定在100万人次以上,且收获2.8万名VIP客户。如上海K11购物中心在2014年3至6月莫奈展期间,日营业额增长了20%,并推动商业租金提升70%,而同期的办公租金涨幅仅为30%。
二是购物中心为演出和艺术展示提供传播渠道。购物中心的艺术展示及演出的主要收入来源是门票收入、衍生品以及企业赞助,其中衍生品收入最高,占比达到总收入的43%。如2015年上海K11购物中心的莫奈展为例,其衍生品种类接近800种,衍生品收入达到3,960万元。由于购物中心和艺术机构共同参与总收入的分成,所以很多演出和艺术展示的门票价格不高,如广州太阳新天地引进的乐府剧院门票在几十到一百多元不等。而且购物中心比独立的剧场或艺术园区的地理位置更佳,在此举办的演出和艺术展示,能与丰富的零售、餐饮、娱乐等业态形成良性的互动,吸引更多的观众。
业内人士认为,文化+商业的模式,使得文化产品获得了潜在的受众群、完善的配套设施和便利亲民的地理位置,有利于引导民众接触文化艺术,培养文化消费习惯;商业地产也可借力文化,拉高消费水平,提升自身形象。文化+商业的模式在未来将会越来越普遍。同时,这种融合业态也对管理提出了新要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应主动适应发展趋势,研究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推动演出、艺术品等行业转型升级,促进文化与商业的融合,进一步扩大文化消费,繁荣文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