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提升必作于细

23.04.2016  01:41

□ 胡立彪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纲要2016年行动计划》,其中关于“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部分特别引人关注:“以空气净化器、电饭煲、智能马桶盖、智能手机、玩具、儿童及婴幼儿服装、厨具、家具等消费者普遍关注的消费品为重点,开展改善消费品供给专项行动,组织实施消费品质量提升工程,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对于国务院文件中出现“智能马桶盖”这样的日常生活产品,有网友感叹:“国务院管得真细!

事实上,“管得细”背后蕴含着大逻辑。《老子》有云:“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进质量强国建设,自然是一等一的国家大事,但要完成这样的大事,必须从改善智能马桶盖等消费者普遍关注的消费品供给入手。正如“一滴水可以反映一个世界”,这些产品虽然“”,却能反映所有关于质量的大道理。

所谓“细节决定成败”。这个“细节”不光指的是事件的细微过程和环节,还指细小的、普通的事物本身。一定程度上来说,一个国家是否能够成为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其标志不在于能否造出火箭、高铁、飞机等这些高大上的产品,而在其所生产的普通消费品是否质量过硬、品种丰富,能满足消费者需求。我国目前经济总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二,是当之无愧的制造大国,但一直难以称为制造强国,原因就是我们在制造的“细节”上,与德、日、美等制造业强国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这种差距,从一些国人专程赴海外购买马桶盖等生活用品这一现象中可以呈现出来。这种购买力外流的问题说明国内民众拥有更高的消费需求,而国内市场却并不能满足,消费需求和消费供给出现严重失衡。过去民众不富裕,消费能力较低,因此企业产品只停留在最基本的功能,谈不上高质量,假冒伪劣也就有了市场。而现在不一样了,老百姓兜里有钱了,有了更高的消费需求,企业仍旧提供过去那种低品质、同质化的产品显然行不通。也正因国内产品难以满足高品质需求,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把目光转向了国外市场。

这种尴尬的供需矛盾,把开展质量提升工作改善消费品供给的重要性凸显出来,也把“质量提升必作于细”的道理显性化了。作于细的质量提升工作难吗?不难。调查发现,国人到日本抢购的智能马桶盖,其实国内市场也有卖,只是销量一般。分析人士指出,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是中国消费者很少接触这种产品,对其功能了解甚少,而在日本这种产品却很普遍,价格也不高。这种情况正说明中国企业对国人的消费需求和消费动向缺少研究或把握不准。就像一些消费者毫无理性地跟风“海淘”一样,我国企业最大的问题也在盲目跟风,缺少创新。这其实跟缺少对消费需求的研究一样,是一种短视、浮躁、太过功利的表现。所谓“智能马桶盖”其实技术含量并不高,我国企业很容易就能生产出来,问题是我们的企业没有去关注这个领域,且缺少对市场趋势的关注,这正是中国制造的短板所在。

当然,质量提升要作于细,所“”者不只是企业,也包括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质检系统作为质量工作的主管部门,促进质量提升责无旁贷,而且也有能力做好各种“”活。事实上,按照中央部署,质检总局已经制定了规划,在“十三五”期间,将实施消费品质量提升工程,抓住消费者普遍关心的空气净化器、电饭煲、智能马桶盖、婴幼儿服装、儿童玩具等老百姓普遍关心的10种消费品,打一场质量提升的攻坚战。

我们相信,这样的“”事做好了,质量提升行动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质量强国建设的远大目标也将加速实现。《中国质量报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

转载地址: http://www.cqn.com.cn/zgzlb/content/2016-04/22/content_28383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