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劳模结构之变

29.04.2015  13:04

   (新华全媒头条·劳模)领跑时代变迁 讲述时代故事——解析劳模结构之变

  新华网北京4月28日电(记者何雨欣、于佳欣)如果将时代绘就成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一定不会忘记记录下那些神采奕奕、忙忙碌碌的面孔与身影,他们共同的名字叫劳模。

  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但却有着共同的精神底色;他们讲述的故事,象征着一个国家的力量所在;他们的结构之变,也充分折射着时代不断前行的脚步。

  对先进劳模的表彰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初。人们对他们的记忆也从黑白换成了彩色。

  淘粪工人时传祥、石油“铁人”王进喜、售货“一抓准”的张秉贵……上世纪五十、六十年代的劳模绝大多数是以工人、农民为主的体力劳动者,评选与劳动竞赛和计划生产相伴,符合当时生产的需要。当然,更重要的是他们身上都透着无私奉献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也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召和激励下,社会主义建设呈现出生机勃勃、奋发向上的局面,新成立的人民共和国由此奠下基业。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社会开始发生急剧变化,劳模的范围突破了单纯生产范畴,劳模结构拓展到了交通运输、财贸、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新闻等行业。

  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一系列重要论断下,专职技术人员、“知识型工人”和优秀企业家也进入了劳模行列,科技界涌现的陈景润、蒋筑英、罗健夫、彭加木等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进入21世纪后,劳模所涵盖的范围更加广泛,互联网等新兴行业兴起带来了劳模结构的变化,知识型、科技型、创新型人才愈来愈多,多样性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并与经济发展的特征越来越契合。

  2005年的全国劳模评选中,30多名私营企业家和23名农民工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名单中,当时,流动务工人口已超过我国总人口的十分之一,达到1.4亿,农民工劳模的出现充分显示了国家对农民工这个新兴社会群体的重视。

  同时,知识型、创新型人才,新型技工的比例在每年劳模评选中都在提高。2015年的劳模中,从文化程度和专业技术结构看,专科及以上占比达到75.8%。

  劳模的评选与表彰伴随着共和国成长的脚步,也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脚步。虽然劳模结构在变化,但从一线来、从基层来这一特征始终没有改变。每年的评选中,都绝对保证一线工人和技术人员、农民工等普通劳动者的数量。

  2015年的劳模评选表彰中,企业一线职工占到了企业人选的67.5%,比规定比例高10.5个百分点,比上届提高5.1个百分点;企业负责人占企业人选的16.9%,比规定比例低了3.1个百分点,比上届降低4.3个百分点;农民工占农民的30.4%,比规定比例高了5.4个百分点,比上届提高17.7个百分点。

  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新行业、新业态不断萌生,越来越多的新兴行业人才出现,2015年的劳模中,理财规划师、农艺师等新职业、新称谓的出现,让人耳目一新。

  劳模是时代的领跑者。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到来,相信越来越多的新兴行业会逐渐涌现出劳模,讲述每个时代不同的精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