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案释法》特别节目 那些关于宪法你不得不知道的事

05.12.2015  01:43

云南网讯(记者 范春艳)宪法日为什么定在12月4日?《宪法》的精神是什么?《宪法》到底和我们普通百姓有什么关系?呼格吉勒图案为什么被列入十大宪法案例……

今天(12月4日)是我国第二个宪法日,《以案释法》推出特别节目。云南大学法学院院长陈云东和云南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马春文来到节目中,一起和大家聊聊关于《宪法》我们不得不知道的事。

宪法日为什么定在12月4日?

也许你知道《宪法》是我们国家的根本大法,也知道主席和总理以后就职都要按《宪法》宣誓。但是,你知道宪法日为什么要定在12月4日吗?

其实,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宪法日,日期一般是本国宪法通过制定实施的那一天。我国也遵循了这样一个传统。现行宪法的施行日期是1982年12月4日。于是,12月4日就被定为宪法日了。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宪法》出现在1908年,当时的康有为梁启超搞定了老佛爷,促成了《钦定宪法大纲》的诞生。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所通过的《共同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到了1954年,新中国终于迎来了自己的《宪法》处女作,之后又先后起草制定了七五《宪法》、七八《宪法》和八二《宪法》,我们现在用的就是经过数次修订后的1982年《宪法》。

宪法》都规定了些什么?

首先,《宪法》规定了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国家是搞众议院参议院,还是搞人民代表大会,它的人民有啥具体权利?你说了不算,我说了也不算,韩国人说了更不算,《宪法》说了才算。

其次,《宪法》是国家一切法律的基础,任何法律和规定,都不得与它相抵触。因此,宪法也叫母法,它是产生所有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根据。

宪法就是把国家最关注的、政治生活里面最重要的、社会生活最重要的,都通过法律的形式加以固定下来。

陈云东说:“其实宪法是一部关乎我们每个人和这个社会的百科全书。出生要去办理户籍的登记,以后要领取身份证,然后要购买房子提供身份证明等,可以说宪法上全有。

宪法如何影响老百姓的生活?

由于宪法的原则性、涵盖性,它不可能直接在司法实践当中直接引用。那么,《宪法》到底是如何影响老百姓的生活的呢?

陈云东一词以概之,就是“细化”。他说:“制定什么法,执行什么行为,宪法制定之后就要根据宪法所规定的。无论是从国家体制,无论是从国家机关,从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都要制定相应的法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各个方面的行为对应不同的法律,而这些法律最终都在《宪法》衍生的法律体系之内。

呼格吉勒图再审案为什么入选2014年十大宪法案例?

节目也对2014年十大宪法案例之一的呼格吉勒图再审案进行了解读。

马春文说,在他看来,这个案例让他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依法治国首先是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要依法办事”这句话。

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依宪执政,一定要强化三种理念:第一,宪法至上的理念,法律至上的理念。我们强调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首先要关进宪法这个大笼子,关进法律这个大笼子。第二要强化保障公民权利的理念。宪法我们被称为是叫做公民权利的保障书,财产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等一系列权利必须得到保障。第三个要强化的是法制理念。宪法走进我们的生活,标志着我们的社会从人治社会进入法治社会,人治、法治通俗地讲人治就是凭个人的行为办事,而法治就是按规则办事、按法律办事。

陈云东补充强调了案件中体现的权力边界的重要性,“现在比较时髦地说法就是这些人员权力是来自于法律授权的,法律授权多大的权力才可以做多大的事情。对于公民来说,法律没有禁止的即可为,而不是对于执法者说法律没有禁止我都可以做。

构建法治社会,我们可以做什么?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陈云东认为,全民守法如果能够实现法治社会就来到来。因为“全民”的概念实际上包括了立法者,包括了执法者,包括了司法者,也包括了我们每一位普通的民众公民。

那么普通公民从哪里做起呢?

陈云东回答:“从自己做起,从我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做起。”他说,一个守法公民的标准很简单——以法律作为准绳,有法律意识,信仰法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马春文说,上下班遵守交通规则这些点滴小事其实就是在贯彻落实《宪法》的相关要求。

为什么推出宪法宣誓制度?

宪法宣誓制度,主要是让新就职的国家工作人员公开的宣誓,表示忠于宪法,认真执行宪法。

马春文解释说,这是为了让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更好地维护宪法权威、更好地依法办事。这对全社会应该说是有广泛的示范效益,对于我们国家推进依法治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关新闻

宪法日 法律援助走进农民工子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