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部分大学生自愿当“留鸟族” 今年过年不回家
随着各大高校陆续下发寒假放假通知,回家,便成了大学生们的“头等大事”。然而,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大多来自省外或昆明以外的各个地州,他们或是兼职实习,或是为了完成课题,或是选择支教……他们的共同点就是——不回家。他们,就是大学生群体当中一支特立独行的队伍——“留鸟族”。
选择支教 体验不一样的生活
“我想去体验不一样的生活,我相信会带来一些改变。”正在昭通市镇雄县支教的大学生孙钰舒说。
孙钰舒是云南大学新闻学专业的大一学生,老家在吉林。按理说,她现在应该正躺在家中温暖的炕上,嗑着瓜子,陪爸妈聊天。然而,她却选择以支教的方式来度过这个寒假。“条件虽然很艰苦,但对我来说是一种锻炼。”孙钰舒言语中透出一丝坚强。
她说,虽然没有吃过什么苦,但也并不害怕吃苦,相反有了这样一次尝试,会对她看待人生的态度产生重要的影响。相比回家,学到的东西会多很多。对于孙钰舒来说,支教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一段经历,不仅可开阔视野,同时,也是对其个人社会阅历的极大丰富。
参与田野调查 寻找以后研究切入点
“进行田野调查,是进入民族研究领域的一块敲门砖,也是这个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来自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的研究生张辉对记者说。
张辉来自甘肃天水,这个寒假,他决定随导师和其他几位同学一起去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进行田野调查。此次调查的时间适逢拉祜族的传统民族节日——阔塔节,这相当于汉族的春节,这一天对于拉祜族百姓来说意义非凡。因此这也是了解拉祜族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的难得机会,对于学术研究及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张辉说,田野调查意味着要和当地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在这个过程中,观察、了解他们的生活,这样才有机会真正了解这个民族,这是在任何一本书上都是学不到的。
“我还是想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这次田野调查是一个寻找自己研究方向的好机会”,对于张辉来说,此次调查除了能让他熟悉课题研究的流程外,还能从中寻找到一个研究的切入点,为今后的研究和读博打基础。
实习积累经验 增加就业竞争力
陈宇是云南大学滇池学院财务管理专业的大三学生,今年寒假,他申请了昆明一家软件公司的实习。
“就业一年比一年难了,所以要多多积累一些工作经验。”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陈宇决定提早接触一些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不至于到大四毕业时,手足无措。“现在的用人单位非常看重社会实践经历,有过相关工作经历,会更有竞争力。”陈宇说。
对于大多数即将面临就业的大学生来说,实习期大多都集中在大四下学期,在那个时间段,不仅实习扎堆严重并且比较匆忙。而选择在大三寒假期间实习,能够巧妙地避开高峰,并且能够多积累一些工作经验。
链接
“留鸟族”的衣食住行
衣食住行的安排对于“留鸟族”来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据留在昆明实习的陈宇介绍,学校在寒假期间,专门安排了一栋宿舍楼,集中解决留昆实习学生的住宿问题,并且临时安排了宿管轮流值班。
“食堂也开放两层,供应我们肯定够了。”小沈说食堂开放为留鸟族们节省了一笔不小的开支,并且在食品安全方面很有保障。在作息时间方面,学校规定留校期间的门禁时间为晚上11点半,并要求学生出入学校必须要出示相关证件。
“学校晚上会熄灯,有时候对工作带来不便。”来自普洱的小沈说。小沈在昆明找了一份兼职,由于要上夜班,住在学校可能会带来诸多不便,为此,他租了一间离单位较近的房子,“每个月750元。”小沈说价格还可以接受。
对于吃饭问题,小沈指着对面的一条小吃街说道“街上有很多小馆子,也不贵,中饭不会超过15块钱。”
“不过听说过年的时候这些小餐馆都要关门,到时候就储备一些方便面之类的吧,或者就去离学校较远的市中心找吃的。”云南师范大学的留校生小张说。出行方面,大多数“留鸟族”表示,尽量多地选择公共交通,不仅费用低廉而且方便快捷。
大多数“留鸟族”表示,还是会有一些想家,但是不会因为这个原因而动摇自己的选择。
“如果想家了,可以通过视频、语音和父母联系,但是从这段经历中所收获的东西,是回家无法换来的。”留在昆明做志愿者的小钟说。(昆明日报 记者杨定嘉 实习生袁子霄)
编辑:陈盈盈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