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洱美丽乡村再添新魅力—— 打造乡村旅游 提升幸福指数

04.02.2015  13:56

   

  题记:蓝天做幕,绿野为席,田园风光、山水之美尽收眼底。现如今,我市的美丽乡村建设似挥毫泼墨,在青山绿水间勾勒出“古街遗韵”、“田园胜景”、“湖光山色”……一幅幅乡村秀美、生活幸福的新画卷正在渐次铺展。
  近年来,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各县(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群众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结合自身实际,集思广益,科学谋划,务实推进,全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进展顺利。一个个富有区域特色、民族特色的美丽乡村引人瞩目。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宏伟蓝图正逐步变为现实。
    硬件提升铸就美丽农村
    灰墙黛瓦的院楼分布错落有致,平坦整洁的道路通往家家户户,一条清澈的小溪穿村而过,溪旁浣女三五成群,文化广场上的老人们笑逐颜开,这祥和、恬静而安逸的景象是记者近日在宁洱县德化镇那迁村见到的感人一幕。
    那迁村位于德化镇南部,是思普革命先驱,感动普洱十大人物杨正元烈士的故乡,有较深的革命历史背景。那迁村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涉及那迁、半山、绿荫潭3个村民小组。按照市委、市政府实施思宁一体化发展战略,德化镇属于思宁一体化发展接点乡镇之一,那迁村交通便捷、资源条件和人文环境共存,形成独特的乡村风貌,这里有烈士故居、温泉、瀑布,有茶马古道与水体景观、民族特色的民居群落,还有高原特色农业蔬菜基地等。“现在村里新修了道路、建了广场,晚上村子里也是灯火通明,晚饭后村民也可以像城里人那样出来散步观赏周围的美景,也可以在广场上跳跳广场舞,村民的业余生活比以前丰富多了。过去村里人茶余饭后只能在屋前屋后、几户人家串串门,现如今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村里基础设施得到完善,我们有了自己的活动场所,我们相信未来的生活将会更好。”那迁村民小组村民如是说。
  那迁村民小组与半山村民小组共有农户137户458人,目前已完成进村主干道及串户路硬化、饮水工程、活动场地硬化、老水源井改造、公厕改造和修建垃圾池等。而绿荫潭村民小组目前正在实施排污管道、水体景观等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将使村里的“硬件”得到明显改善。
  为使村容村貌有较大改观,各重点中心村还本着“沟渠必理、水质必清、脏乱必治”的工作思路,大力开展垃圾污水处理、改水改厕、沟塘清淤护砌、村庄绿化等工作,过去不少脏乱差的地方经过改造后变成了村民娱乐休闲的健身广场、花园、绿化风景带,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的生活习惯也在悄然改变,生活品质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结合旅游文化 造就富民村
  当前,那迁村所有美丽乡村工程都在紧锣密鼓地实施中,那迁、半山、绿荫潭村民小组将打造吃、住、行、玩为一体的新型乡村旅游模式。那迁村党总支书记马春培表示,那迁村美丽乡村建成后,可供游人观赏和采摘新鲜蔬菜和瓜果,除此之外那迁村民小组还与附近的绿荫潭村民小组交相辉映,形成一道独具特色的旅游风景线。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产业来支撑。那迁村那迁村民小组红色文化突出,绿荫潭村民小组又具有较好的自然风光,两个村民小组都比较有优势,特别是田园风光。希望通过美丽乡村建设,让偏远山区的民风民俗得到展示,让旅游经济进入农村,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有收入,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村民发家致富。”宁洱县委政策研究室(农办)主任张云聪表示。

  那迁、半山、绿荫潭3个村民小组美丽乡村建设都是围绕突出乡土乡情的定位打造,主要结合那迁村三面环水、水系较为丰富的特点做“大文章”。近年来,依托山地、水面、自然生态等资源优势,我市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了多个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乡村,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实现中心村自我“造血”功能。
    宏伟蓝图绘就灿烂明天
    据悉,那迁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概算投资1600万元,目前落实资金410万元。那迁、半山、绿荫潭3个村民小组,建设内容主要是道路硬化、人畜饮水工程、游客服务中心、会房、水体景观打造,村庄绿化、美化、亮化,民房提升打造、广场建设、马鞍山瀑布打造、茶马古道打造、温泉打造等。宁洱县委副书记毛瑞洪向记者介绍,宁洱县委、政府确立了乡村旅游发展的思路,将全力推动乡村旅游与乡村建设,将休闲养生、产业发展、文化发展、生态环境相融合,走出一条符合那迁村发展的新路子。那迁村旅游项目建成后,让前来旅游观光体验农家生活的游客,有吃处、有玩处、有住处、有看处、有购土特产处,把那迁村打造成一个能真正体验“乡愁”的地方。那迁村美丽乡村建设,将逐步实现“生态宜居村庄美,文明和谐乡风美,兴业富民生活美”的蓝图。
  记者在那迁村民小组看到,河流两边的部分农田,将被改造成为农栽体验区和水田,游客到此地便可以亲自体验自己摘菜、捉泥鳅、捉黄鳝的农村生活乐趣。
  2015年是我市美丽乡村建设的提升完善之年,下一步,我市将按照城乡一体化总体规划的目标,进一步在提质扩面上下功夫,使“美丽乡村”这项民生工程惠及更多的百姓。